科普守護綠色家園。泉州市科協攜手泉州市觀鳥學會開設“鳥瞰科學”專題科普欄目,不定期發布鳥類科普知識,擇優展播學生征文及繪畫作品,引導公眾參與生態教育,關注鳥類保護與研究,共同維護生態平衡。
福建省泉州市科學技術協會
2025-08-15
肉的攝入量和身高之間究竟有無因果關系一直缺乏直接證據。但最近中國科學家發現了一個人類區別于其他靈長類的關鍵基因突變,實驗中增強該基因表達并增加肉類攝入,可以讓小鼠生長更大,代謝提高。
返樸
2025-08-14
納米塑料的直徑小于1微米,而微塑料的直徑則在1微米到5毫米之間,看起來大小沒差多少,但是,相比于微塑料,納米塑料的性質會發生顯著變化。
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
2025-08-14
親愛的獻血者,第一次站到獻血點前,誰心里沒點小嘀咕呢?聽說獻血很傷身體?針頭看著好粗,會不會感染啊?其實,這些擔心真的都是多余的~
福建省泉州市科學技術協會
2025-08-13
為深入貫徹落實雙擁共建精神,進一步豐富部隊官兵子女的暑期文化生活,8月6日,武警臨滄支隊2025年軍娃夏令營的60名營員,滿懷期待地走進臨滄科技館,開啟了一場奇妙的科學探索之旅。
臨滄市科學技術館
2025-08-13
科學家正在嘗試操控記憶,甚至“植入”從未發生過的情境。這不是科幻,而是源于光遺傳學與記憶痕跡研究的突破。通過在小鼠大腦中標記并激活特定神經元,研究者成功觸發并修改了恐懼記憶。這項技術正為PTSD和神經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2025-08-12
研究發現,鳥類OTOP1受體的四處關鍵突變削弱了對強酸的神經響應,使鳴禽等能放心食用高酸果實,從而拓寬食譜、推動物種擴張,展現基因微調與生態適應的巧妙聯動。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2025-08-12
研究顯示,莫哈維沙漠地衣在超高劑量 UVC 輻射下存活三個月,依靠“真菌盔甲+化學防曬”機制,為太空生命與地球極端環境適應性提供新思路。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2025-08-12
科學家將人類語言相關基因 NOVA1 的特有變體導入小鼠體內,結果發現它們的發聲模式發生了細微而顯著的變化。這一研究揭示了語言能力演化可能隱藏的遺傳線索,打開了通向語言起源的新窗口。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2025-08-12
科學家首次成功培育出由兩只雄性小鼠基因構成的可育個體,實現哺乳動物“雄源生殖”。通過精準修改7個關鍵基因印記區域,這項突破挑戰了生命起源的傳統理解,亦引發深遠的倫理與技術討論。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2025-08-12
化石記錄是我們了解古生物世界的主要方式,但它并不全面。這項新研究揭示,動物的體型與體內化學成分(尤其蛋白質與脂肪比例)會直接影響其化石化的可能性,解釋了為何一些生命從未留下痕跡。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2025-08-11
它們曾被誤認是“同一個物種”,橫跨五大洋,飄浮于海面。但最新基因研究發現,僧帽水母其實至少包含四個彼此隔離的物種。形似而神異,演化從不只寫在外表上。即便在沒有陸地阻隔的藍色荒原里,演化也在悄然劃界。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2025-08-11
氣候科學啟發新技術?本研究團隊模擬冰川氣泡的形成機制,提出一種全新信息儲存方式:通過控制凍結速率,把氣泡當作編碼元素,實現信息在冰中的“寫入”與“讀取”。這一方法在極地通信、低能耗存儲和材料制造等領域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