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聽說過紫外線傷膚,但其實,我們每天在地球上所接觸到的紫外線,只是陽光紫外線中殺傷力較溫和的一種。真正致命的,是被臭氧層擋在大氣之外的短波紫外線——UVC。它能迅速破壞DNA和蛋白質結構,在醫(yī)院里常被用來消毒工具和空氣。
地衣可耐受UVC的照射示意圖(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科學家曾一度認為,如果一個星球缺乏類似地球的臭氧層,像UVC這樣強烈的輻射就會讓生命望而卻步。于是,火星、系外行星上的生命設想似乎變得遙不可及。然而,一項剛剛發(fā)表的研究,顛覆了這一假設。一種生活在莫哈維沙漠地表的微小地衣,在長達三個月、強度遠超火星日照的UVC照射下,依然頑強存活,并且恢復了光合作用。
三個月高劑量UVC照射,它為什么沒死?
2020年,沙漠生態(tài)學家亨利在美國莫哈維沙漠進行野外工作時,注意到地面上覆蓋著一層黑褐色的地衣。這種地衣名為 Clavascidium lacinulatum,是一種真菌與藻類共生體,外觀深色、貼地而生,常見于干旱環(huán)境。黑色外殼引起了他的好奇——它是否具備某種特殊的防曬功能?
地衣(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回到實驗室后,研究團隊展開了一個極具挑戰(zhàn)性的實驗。他們用一臺專門定制的紫外線燈,對這種地衣進行終極考驗,連續(xù)三個月,全天候照射254納米波長、55瓦/平方米強度的UVC。這種強度比火星地表可能遭遇的紫外輻射還高20倍。作為對照,團隊還用同樣的設置暴露了兩種“耐受性強”的微生物。一種是與地衣共生的藻類以色列蟻藻(Myrmecia israelensis),另一種是廣為人知的輻射之王——極端抗輻射細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
結果震驚所有人:后兩者在一分鐘內全部死亡,而這株地衣竟然撐過了整整三個月!雖然藻類細胞的活性有所下降,但仍有超過一半存活。更重要的是,這些存活下來的細胞還能在培養(yǎng)皿中長出新的綠色群落,意味著它們不僅沒有被殺死,還保留了繁殖能力。
Myrmecia israelensis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在一分鐘內全部死亡(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研究人員進一步測試了地衣的光合作用能力。他們使用熒光儀監(jiān)測藻類的量子產率(Quantum Yield),發(fā)現即便在高強度UVC照射后,藻類仍能在24小時內部分恢復光合效率。相比之下,那些失去真菌保護的純藻類樣本,在一分鐘內就徹底失活,不再具備恢復可能。
地衣的“防曬衣”是什么?
地衣是自然界中真菌與藻類精妙合作的典范。在這個共生體系中,真菌構建起整個地衣的立體架構,它用致密的上皮層為內部的藻類伙伴撐起“防曬服”,阻擋強烈光照和干燥侵襲。用疏松多孔的髓層打造“海綿儲水系統”,既儲存寶貴水分又保證氣體交換。真菌還伸出特殊的附著結構,將整個共生體牢牢固定在基質上。而藻類則通過光合作用源源不斷地為這個微型生態(tài)系統輸送能量。正是這種各司其職又相互依存的完美配合,讓地衣成為地球上最頑強的生命形式之一,從炎熱的沙漠到寒冷的極地都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科學家們發(fā)現,地衣之所以能在UVC輻射下存活,關鍵在于一層由真菌構成的厚實外殼,里面沉積了大量特殊的次級代謝物,也就是俗稱的“地衣酸”。
這些化合物的組成并不簡單。通過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研究團隊檢測出其中一類芳香族代謝物的分子式為 C??H??N?O?,并且其在254納米處有明顯吸收峰——恰好對應實驗中使用的UVC波長。也就是說,這些化合物就像紫外線捕手,能在光線進入細胞前就將其吸收、中和,從而保護底層的藻類不受損傷。
地衣防曬的一類芳香族代謝物的吸收峰(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這種機制非常類似塑料工業(yè)中的抗紫外添加劑,許多耐光材料也是通過在表面摻雜光穩(wěn)定劑來避免老化。不同的是,地衣這一機制是天然演化的產物,而且效果甚至更佳,實測顯示,地衣表皮能完全阻斷UVC輻射,光度計在其下方的讀數為零,相比之下,即便是1毫米厚的藻類團塊,也只能擋下約7%的UVC。
這種對UVC的高耐受性并非專門為此而進化??茖W家推測,地衣酸最初演化出來,是為了應對干旱環(huán)境中的氧化脅迫。當地衣脫水時,細胞內的抗氧化酶無法工作,因此只能依賴這些非酶類抗氧化物質守住底線。也正是這種功能轉移,讓它們意外獲得了超強的抗紫外能力。
總結
沙漠里的地衣提醒我們,生命的韌性往往超出想象。它憑借真菌構筑的“防曬服“與化學“防曬霜”,在三個月的致命 UVC 轟擊下依舊存活、恢復光合作用。對地球而言,這意味著即使臭氧層遭受重創(chuàng),某些生物或許仍能堅守;對火星和系外行星而言,它讓那里會不會有生命這一問題,首次獲得了實驗證據級的樂觀答案。
未來,我們也許能把這種天然防護策略轉化為新型抗輻射材料,或用作太空園藝的先驅物種。
參考文獻:
[1] Singh, Tejinder, et al. "UVC-Intense Exoplanets May Not Be Uninhabitable: Evidence from a Desert Lichen." Astrobiology 25.6 (2025): 404-413.
[2] Abrevaya, Ximena Celeste, et al. "The UV surface habitability of Proxima b: first experiments revealing probable life survival to stellar flares."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Letters 494.1 (2020): L69-L74.
[3] Brandt, Annette, et al. "Viability of the lichen Xanthoria elegans and its symbionts after 18 months of space exposure and simulated Mars conditions on the I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trobiology 14.3 (2015): 411-425.
[4] de La Torre, Rosa, et al. "Survival of lichens and bacteria exposed to outer space conditions–results of the Lithopanspermia experiments." Icarus 208.2 (2010): 735-748.
作者丨Denovo科普團隊(褚宏偉博士 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楊超博士)
審核丨邵文亞 福建醫(yī)科大學副教授
來源: 科普中國創(chuàng)作培育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