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認知里,“進化”這兩個字似乎帶著一種天然的方向感,生物會越來越復雜、越來越高效,也越來越先進。但如果有一種生物,悄悄打破了這個常識,逆著時間的河流走回了原點——你是否會重新思考進化的意義?
在南美洲以西的太平洋上,有一串孤立又神秘的島嶼——加拉帕戈斯。這片曾啟發達爾文寫下《物種起源》的地方,如今再次吸引了進化生物學家的目光。主角不是某種奇特的海鬣蜥,也不是會跳舞的鰹鳥,而是一種其貌不揚的野生番茄。
加拉帕戈斯的返祖番茄示意圖(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這些番茄,似乎正在返祖,它們重新合成起幾百萬年前有毒的生物堿分子。而更令人震驚的是,它們僅僅用了四個氨基酸的改動。這不是某種偶然突變的巧合,而是科學家實打實在基因、酶活性、代謝產物和地理分布中捕捉到的一個罕見生物學事件——逆向進化。
進化到底是不是單行道?生物是否可能在環境變化中走回頭路?
番茄的“返祖”毒素,是怎么來的?
在植物的世界里,番茄家族本就是出了名的化學戰高手。它們會制造一類叫類固醇生物堿(SGAs)的苦味分子,并帶有一定毒性,能有效驅趕昆蟲、病菌和吃草動物。你吃過的番茄雖然沒讓你中毒,但它體內的α-番茄堿其實也屬于SGAs——只是含量很低,不足以對人類造成傷害。
通常,現代栽培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合成的是一種名為25S α-番茄堿的分子,毒性溫和且穩定,而它的遠親,比如茄子、苦茄等野生種,則合成結構不同的25R 生物堿,在毒性與防御性方面可能更強。這種差別來自于分子結構中一個小小的位置變化,第25個碳原子(C25)的手性配置不同。
茄屬中最常見的生物堿脫糖苷元的化學結構圖紫色(25R)、紅色(25S)(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別小看這個細節。在化學世界里,手性(chirality)就像人的左右手——長得很像,但不能互換。同樣的原子、同樣的排列,如果鏡像結構不同,生物體感知和響應的方式就完全變了。兩個手性異構體,一個可能是防身武器,另一個可能就沒有任何作用。
決定SGA這種手性結構的,是一個叫GAME8的關鍵酶。它是番茄體內一條精密代謝路徑上的關鍵加工裝置,負責在合成生物堿時,對膽固醇衍生物等前體分子進行精準加工。而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的野生番茄 Solanum cheesmaniae 中,科學家發現了一件令人驚訝的事,這種酶的部分版本,竟然不再只合成25S型現代微毒素,而是恢復了遠古版本的25R型毒素。
GAME8蛋白結構圖橙色(現代番茄)、藍色(茄子)(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更不可思議的是,造成這種變化的,只是GAME8蛋白結構中四個氨基酸的微小改動。科學家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將這些突變酶分別導入煙草、番茄等模式植物中,結果發現,只需這四個點突變,就足以改變整條生物堿的手性構型路線,讓植物合成出完全不同類型的毒素。
這真的算“逆向進化”嗎?
這顆返祖的番茄,讓科學家們陷入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進化到底是不是只能往前走?
很多人以為,進化就是不斷升級打怪,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到復雜。但在真正的生物世界里,進化其實并不講“先進”或“落后”,它只有一個標準——是否適應環境。如果環境變了,原本被淘汰的舊技能也可能重新派上用場。
這種現象,科學上稱作“逆向進化(reverse evolution)”。意思是,某些已經在漫長進化中消失或弱化的特征,在新的選擇壓力下又重新出現。比如,有些蛇類重新長出了后肢的骨架,有些魚類失去了視力后又在黑暗洞穴中恢復了某種感光能力。而這次,加拉帕戈斯番茄恢復的,則是幾百萬年前的一種化學防御系統。
那這次番茄的逆向進化,算是偶然事件,還是有跡可循的演化趨勢?科學家并沒有止步于觀察現象,而是進一步用科學方法來驗證它的方向性。
他們利用現存番茄和茄科親緣植物的DNA序列,搭建了一個進化圖譜,并通過計算機建模和實驗復原,推測出祖先的關鍵酶結構。然后,他們合成了這些祖先酶,并在植物中重建其功能,發現果然只能合成25R型毒素。
這意味著,25R是祖先版本,而現代番茄合成的25S才是后來的升級產品。換句話說,S. cheesmaniae 番茄真的就是從現在繞了個圈,回到了過去。
而且,這并不是隨機發生的孤例。研究團隊發現,西部島嶼上的番茄個體,更傾向于返祖合成25R型毒素;而地質更古老、生態更穩定的東部島嶼上,番茄則仍保留25S型。這種地理上的趨勢,恰好與毒素種類的時間線對得上,進一步佐證了這個逆向過程是由自然選擇而非純粹偶然推動的。
本研究所用野生番茄材料來源的南美洲西北部地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科學家甚至大膽推測,環境壓力或許就是促使番茄走回頭路的關鍵力量。在資源匱乏、病蟲害更劇烈的西部火山島嶼,祖先25R型毒素可能更能幫助植物生存。
總結
番茄的“逆行”,也許并不是偶然的返祖。在變化莫測的自然環境中,走回曾經的路徑,可能正是適應未來的方式。這項研究不僅刷新了我們對進化方向的理解,也為農業、生物工程、合成生物學提供了新的啟發,也許,我們能從忽視的基因中找到解決現代難題的鑰匙。進化,不總是向前的征途,有時候,它是一條回環曲折的小徑。
參考文獻:
[1] Jozwiak, Adam, et al. "Enzymatic twists evolved stereo-divergent alkaloids in the Solanaceae family." Nature Communications 16.1 (2025): 5341..
[2] Iijima, Yoko, et al. "Steroidal glycoalkaloid profiling and structures of glycoalkaloids in wild tomato fruit." Phytochemistry 95 (2013): 145-157.
[3] Itkin, Maxim, et al. "Biosynthesis of antinutritional alkaloids in solanaceous crops is mediated by clustered genes." Science 341.6142 (2013): 175-179.
[4] Zhao, Xuecheng, et al. "The SlDOG1 affect biosynthesis of steroidal glycoalkaloids by regulating GAME expression in tomat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4.4 (2023): 3360.
作者丨Denovo科普團隊(楊超 博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青年科技創新研究會會員)
審核丨趙寶鋒博士 遼寧生命科學學會
來源: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