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等國內14家科研機構合作,系統評估了2000-2023年間中國三種主要溫室氣體的收支及其變化,為制定差異化減排路徑、優化土地利用政策、提升自然碳匯能力等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
《中國科學》雜志社
2025-07-09
碳排放遠非表面印象。全電氣化高鐵碳排放極低,一車四人公路出行也很環保,航運雖慢卻是跨洋運輸低碳首選,飛機若動力優化也有潛力。真正的低碳出行,不是簡單比較,而是動力結構和管理標準的共同推進。
五分鐘聊碳
2025-06-26
北極航道的出現并非源于科技實力,而是氣候變遷的警示。歷史上,人類曾幻想改造自然,也曾攜手成功修復臭氧層。碳中和,或許就是新起點:改變自己,才能真正改變未來。
五分鐘聊碳
2025-06-26
2025年6月印尼火山再次噴發,灰云沖破萬米高空,遮天蔽日。與此同時,全球變暖效應下,世界多地開啟“熱浪模式“?;鹕絿姲l會讓地球更熱嗎?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五分鐘聊碳
2025-06-20
從拯救大象的理想發明,到困住鯨魚的生態危機,塑料走過百年彎路。它曾是節省資源的“萬能材料”,如今卻成了難以回收的全球難題。這不是塑料本身的錯,而是我們設計、使用、丟棄的方式出了問題。塑料困局,怎么破?
五分鐘聊碳
2025-06-12
我們正站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門檻上嗎?氣候變化引發的“滅絕電梯效應”、“生態洗牌”背后,絕不只是動物的危機,更關乎人類自身的未來命運。緩解氣候變化,我們能做些什么?
五分鐘聊碳
2025-05-12
這是一篇站在未來視角寫的科普文章,文中對溫度升高與地球環境變化的描述等內容都按照科學報告和權威讀物,沒有想象成分,普及碳達峰、碳中和,氣候變化,溫室效應,《巴黎協定》等內容。
陳林孝
2025-04-14
為了應對越來越頻繁的極端氣候及生態危機,負碳技術正成為和碳排放雙向奔赴實現“碳中和”的關鍵。什么是負碳技術?實現負碳的核心思路主要有哪些方向?怎樣實現“碳中和”?(出品: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2024-11-25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比驓夂蜃兓瘑栴}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挑戰,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目標的提出正是為了面對并解決這一嚴峻的挑戰。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2024-11-13
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樸世龍院士團隊聯合王騰蛟教授團隊研究發現2023年大氣CO2濃度激增主要歸因于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匯下降,而非化石燃料碳排放和海洋碳匯變化。
《中國科學》雜志社
2024-11-11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如何有效利用二氧化碳成為了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最近,科學家在《自然合成》雜志上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的研究,展示了一種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物塑料的創新方法。
李傳福
2024-09-0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樂旭教授與廖宏教授團隊研究揭示了植樹造林、臭氧污染控制和策略性凋落物移除等人為干預措施對增強我國陸地碳匯的巨大潛力。
《中國科學》雜志社
202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