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上午,國家速滑館(“冰絲帶”)5號館傳出了此起彼伏的歡呼聲,場精彩的機器人球員與人類裁判融通互動的科技賽事,正在室內綠茵場激情上演。這便是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足球比賽。
北京科技報
2025-08-16
未來10年,隨著機器人續航能力、材料輕量化、自重控制以及成本優化等技術瓶頸得以逐步突破,讓10%的人擁有服務機器人的目標,應該不難實現。
科普時報
2025-08-15
目前,基于Transformer的TransPCNet模型已在 sewer defect檢測中實現每秒30幀實時檢測,比人工快5倍;多模態融合技術則讓芯片封裝缺陷檢出率提升至99.9%。
Engineering前沿
2025-08-15
科學家利用機器學習設計出可定制光譜的熱學超材料,在被動降溫性能上全面超越傳統涂料,為節能減排和環境改善提供了全新方案。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2025-08-13
人形機器人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深度融合的產物,隨著技術加速演進、產品不斷迭代,人形機器人正逐步從實驗室走向現實應用場景。
四川科技館
2025-08-12
研究顯示,當訓練數據中僅有0.01%的虛假文本時,AI模型輸出的有害內容會增加11.2%;即使是0.001%的虛假文本,有害輸出也會上升7.2%。
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
2025-08-12
2025年7月,SRT-H人工智能手術機器人在無需人工干預的情況下,100%成功完成豬膽囊切除手術,標志著手術機器人從“輔助工具”向“自主執行體”邁出關鍵一步。
返樸
2025-08-11
ChatGPT 寫作太方便,大腦就不用動了嗎?MIT 的一項腦電圖實驗證實,長期依賴 AI 寫作可能削弱大腦參與度,導致認知負債。但專家提醒,問題不在 AI,而在我們怎么用它。關鍵在于設計能激發思維的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2025-08-11
日常使用AI時應持謹慎態度,如果AI給出的回答涉及重要決策,務必向專業人士核實。“當然,也可用多個AI工具對同一問題進行詢問,通過對比答案來判斷AI的可靠性。若發現AI頻繁給出不合理或錯誤回答,可直接
科普時報
2025-08-09
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正在重新激發人們對一個關鍵問題的關注:AI 能否反過來幫助我們理解大腦?而大腦的結構和計算機制,又能否為構建更智能的 AI 提供線索? 出品: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