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收官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人形機器人依舊是全場的“流量”擔當。

只不過,人們已不再滿足于觀賞它們的翻騰跳躍,而是更多地聚焦于產品功能、應用場景和價格標簽。特別是當宇樹科技爆出3.99萬的人形機器人新品時,人們對“它真能干活嗎”“啥時候能買到”的期待,愈發真切了。

“公眾對人形機器人快速進入家庭的期待,有點偏高。”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研究員、機器人控制實驗室主任趙明國認為,人形機器人目前仍處于發展早期,從科學原理到技術實現,再到產品化、商品化的路徑尚未完全清晰。

展會現場,不少人形機器人的展示是基于預設程序,對真實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欠佳。特別是在模擬家庭環境演示中,機器人在撿取物品時常出現動作卡頓、識別錯誤等情況,很難完全匹配人們對其在清潔、陪伴、養老等核心場景的應用訴求。

“實用性是機器人的核心,不同場景的應用需求,才是決定機器人最終形態的關鍵。”千尋智能副總裁孫榮毅認為,人形機器人雖貼合“家庭助手”的想象,但在清掃、護理等實際應用中,輪式或機械臂式機器人在穩定和安全方面更具優勢。

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十大潛力應用場景》顯示,工業操作、汽車制造、3C制造、安全應急等企業級應用場景占比達八成,家居及民生服務位列末端。目前來看,人形機器人將遵循“先上崗,再進家”的發展路徑。

當然,形態也并非機器人進入家庭的最大阻礙。宇樹科技3.99萬元的機器人新品,需要用戶進行二次開發與個性化定制。宇樹科技官方發布的演示視頻中,該機器人能完成下坡行走、翻滾及倒立等動作,體現出較強的運動控制能力。定價100萬起的優必選Walker S系統機器人,在多場景下能夠完成復雜任務。看到它時,消費者沒準會困惑:我幾萬元買到的不會是一個大號機器人玩具吧?

國地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指出,當前主流全尺寸機器人成本為50萬-60萬元,其中硬件成本占六成。也就是說,一臺能夠在多場景下工作的機器人,僅伺服電機、傳感器等核心硬件成本就超過30萬元,足以勸退絕大部分消費者。

機器人進入消費級市場,價格是繞不開的“坎”。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有觀眾坦言,主流機器人10萬-20萬元的價格區間,會更符合人們的預期。

“未來機器人價格下探的關鍵,在于核心零部件國產化和規模化生產降本,且價格上也會形成類似家用汽車的梯度定價模式。”孫榮毅認為,未來10年,隨著機器人續航能力、材料輕量化、自重控制以及成本優化等技術瓶頸得以逐步突破,讓10%的人擁有服務機器人的目標,應該不難實現。

(科普時報記者 陳杰)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