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一個大學生坐在圖書館的角落,面對著一個熟悉又棘手的寫作題目。他打開電腦,敲出幾個關鍵詞,不是去搜索引擎,而是打開Deepseek或ChatGPT——幾秒鐘后,一篇結構嚴謹、語言流暢的草稿赫然在屏幕上跳動。看起來,他完成了任務。但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大腦,真的參與了嗎?
過去一兩年里,像Deepseek 、ChatGPT這樣的人工智能助手迅速走入日常生活,從寫郵件、查資料到撰寫論文,人類越來越習慣將思考外包出去。有人歡呼AI帶來前所未有的效率,也有人擔憂,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正在逐漸失去動腦的機會?
用AI寫作會讓大腦變笨嗎(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MIT 的腦波實驗證明,大腦真的“懶”了
為了搞清楚“AI寫作會不會讓人變笨”這個問題,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項別出心裁的實驗,用腦電圖來觀察大腦在寫作時的活動情況。他們招募了54名大學生,將他們隨機分成三組,分別使用ChatGPT、傳統搜索引擎或完全依靠自己大腦來完成三篇短文寫作任務。在每一輪寫作過程中,研究者都會記錄參與者的腦部電活動,并在之后進行語言分析和訪談。
這個實驗持續了整整四個月,直到最后一輪——也就是第四篇作文——才迎來關鍵轉折,AI組和純大腦組互換身份。原本依賴AI的學生這次只能靠自己寫作,而原本不用AI的人則可以自由調用ChatGPT。正是這輪互換,讓“認知負債”這一概念浮出水面。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不同頻段(α波、β波、θ波、δ波)之間的連接強度,得出一個結論,大腦活動的活躍度與所用工具的復雜度成正比。也就是說,越是依賴自己的大腦,神經網絡就越活躍;而越依賴AI,大腦就越安靜。
科學家通過腦電波檢測大腦活躍程度示意圖(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純大腦組展現出最強的神經網絡耦合,說明他們在處理信息、組織語言和規劃邏輯上都進行了充分思考;搜索引擎組處于中間水平,表現出一定的主動信息篩選與整合過程;AI組的腦波最平靜,尤其在代表注意力和信息整合的α波和與邏輯思維相關的β波上表現最弱,顯示出認知參與度顯著降低。
不僅如此,在訪談中,AI組的參與者很難復述剛剛寫過的內容,他們對自己文章的歸屬感也較低——甚至有人坦言,“那根本不是我寫的,我只是幫ChatGPT選了個開頭。”相比之下,完全自己寫作的那一組,不僅能準確復述內容,還普遍認為“這篇文章是我思考出來的”。
最具沖擊力的發現來自第四輪寫作——那些前三輪習慣了用ChatGPT的同學,在第四輪被切斷與人工智能的聯系之后,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他們寫作速度變慢、語言組織力下降,腦電圖顯示他們的神經活動依舊低迷,沒能像純腦組那樣迅速進入高效思維狀態。
研究者將這種現象稱為“認知負債(cognitive debt)”,就是長期依賴AI完成任務,大腦會逐漸習慣不動,當再次需要親自思考時,就像一臺很久沒開機的電腦一樣,啟動變得遲緩、效率低下。
AI會讓我們變“笨”嗎?其實是你怎么用它的問題
看到這里,你也許會不安地想,Deepseek、ChatGPT用得越多,大腦越偷懶?是不是AI真讓我們變笨了?MIT團隊的研究確實提示了一種風險,但更關鍵的問題在于——我們用AI的方式是否合理。
事實上,文章的另一作者團隊——來 自澳大利亞南澳大學的教育學者——對這項研究也提出了重要提醒。他們認為,MIT團隊的實驗設計雖然細致,但第四輪實驗人數有限,僅有18人完成,并不足以支持“大腦變懶、變笨的結論,可能是練得少的結果。
為什么這么說?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學生連續三次寫作都只靠AI,突然在第四次被要求獨立思考,自然會有不適應。而另外一組已經經歷了三次“腦力拉練”,當然在第四次表現得更順手。這種是認知心理學中常見現象——我們的大腦通過重復練習,逐漸優化策略,提高效率。所以,問題可能不是AI讓人變傻、變笨,而是沒有訓練大腦去適應復雜任務。
我們其實早有類似的歷史經驗——比如計算器的出現。20世紀70年代,計算器走入課堂,許多老師也曾擔憂,學生會不會因此不會心算?結果呢?學校并沒有禁用計算器,而是提高了題目的復雜度。老師們不再要求學生用手算平方根,而是要他們利用工具解決復雜的物理建模與金融問題。學生不是更懶了,而是更強了。
計算器會影響學生的計算能力嗎(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所以,AI不是問題,關鍵是任務有沒有變化,目標有沒有升級,學習設計有沒有跟上技術的發展。
AI對于我們的大腦來說,是拐杖還是登山杖?任務設計要讓AI成為挑戰而非逃避的工具。 例如,不是讓學生用ChatGPT直接交一篇作文,而是讓他們用AI做初稿,再參加一場口頭答辯,解釋邏輯與論點來源;或者,讓他們用AI搜集多方觀點,然后親自寫出一篇對比分析。這種做法不僅保留了AI的效率優勢,更迫使學生調動批判性思維、整合能力與表達技巧。
結尾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我們的學習與工作方式,但它既不是魔法,也不是毒藥。MIT的研究提醒我們,工具的便利并不等于認知的成長。AI時代的學習能力,并不只是寫得快、搜得準,而是能判斷哪些任務可以交給AI,哪些任務必須親自完成。AI可以幫你查資料、理結構、潤措辭,但不能代替你的大腦做判斷、建立邏輯、培養思維。換句話說,真正的聰明,是知道什么時候該讓AI閉嘴、讓自己的大腦開工。
參考文獻:
[1] Kosmyna, Nataliya, et al. "Your Brain on ChatGPT: Accumulation of Cognitive Debt when Using an AI Assistant for Essay Writing Task." arXiv preprint arXiv:2506.08872 (2025).
[2] Stadler, Matthias, Maria Bannert, and Michael Sailer. "Cognitive ease at a cost: LLMs reduce mental effort but compromise depth in student scientific inquir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60 (2024): 108386.
[3] Zhang, Shunan, et al. "Do you have AI dependency? The roles of academic self-efficacy, academic stress, and performance expectations on problematic AI usage behavi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21.1 (2024): 34.
[4] Milana, Marcella, et 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conversational agents, and generative AI: implications for adult educati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43.1 (2024): 1-7.
[5] Shen, Yiqiu, et al. "ChatGPT and other large language models are double-edged swords." Radiology 307.2 (2023): e230163.
作者丨Denovo科普團隊(楊超 博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青年科技創新研究會會員)
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心理學會會員
來源: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