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鹿泉區志及廟宇史料記載,石家莊吉祥禪寺古名佛頂庵、妙吉祥寺,為北魏大思和尚創立,唐代慧通和尚重建,明朝永福和尚重修,大清咸豐二年和民國六年兩次修繕。
唐清元
2025-06-16
近日,安溪縣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簡稱“四普”)取得突破性成果:位于蘆田鎮三洋村銀瓶山下的三洋寶峰巖,經實地勘察與文獻考證,被確認為泉州罕見的明代早期木構建筑遺存。
福建省泉州市科學技術協會
2025-06-11
天壇是古代皇帝祭天祈求五谷豐登的地方,它體現的“天圓地方”的理念尤其出名。可誰能想到,這種象征背后,還有古代科技的秘密,讓天壇擁有了很多聲學奇跡…(出品: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2025-03-12
居庸關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這座萬里長城的險峻關口,在幾百年前,就通過與之配套的烽火臺,玩轉了“光通信”和“密碼學”,實現了千百年來 快速而準確的信息傳遞…(出品: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2025-03-04
作為明清兩代皇家天文觀測中心,它連續487年觀測星空變化。臺體高十四米,臺頂四面無遮攔,提供了360度的開闊視野,確保觀測精度。(出品: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2025-02-05
談起古建筑里的科技,往往會忽略一個低調的存在——橋。今天,我們來看其中的佼佼者,首先是一千四百多歲的,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出品: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2025-01-01
它有二十多層樓高,和比薩斜塔、埃菲爾鐵塔齊名,但跟那兩位大理石和鋼鐵兄弟相比,咱這位可是靠著純木結構扛過了這么多年…(出品: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2024-11-12
懸在半空的寺廟?它建在峭壁上,建造時最高處距離谷底將近百米,一千五百多年前怎么做到的呢?今天就來揭秘…(出品: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2024-11-12
如果把古代社會想成一個巨大的身體,驛站系統就是它的神經網絡。現代的光纖通訊 依賴節點來連接線路,而驛站 就是古代信息傳輸線路的節點…(出品: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2024-11-12
面粉、豬血、桐油居然是景山建筑群歷久彌新的秘訣,幾乎終生在飛行的北京雨燕喜歡在永定門“落腳”,端門上漂亮的建筑彩畫使用了大量的礦物顏料……關于中軸線上的古建筑,還有這樣的科學奧秘?
北京科學中心
2024-09-27
佛光寺的發現,一舉改寫了我國無唐代木構架建筑遺存的歷史。佛光寺將唐代建筑、泥塑、壁畫、書法四種藝術薈萃一堂,梁思成贊之為“中國第一國寶”。
中國科學技術館
2024-05-21
作為明清皇宮的紫禁城,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響,其西式建筑以及部分清代建筑的裝飾紋樣中,就包含了西洋卷草紋。
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
2024-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