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仰望過星空,想探索神秘的宇宙?

早在500多年前,北京古觀象臺已經是天文學的前沿陣地。它是古人探索宇宙的“實驗室”,現在成了我們窺探古代科技智慧的窗口。

作為明清兩代皇家天文觀測中心,它連續487年觀測星空變化。

遠看,它像一座被現代高樓包圍的古老城堡。臺體高十四米,臺頂四面無遮攔,提供了360度的開闊視野,確保觀測精度。

走近,臺頂安放著八臺青銅鑄造的天文儀器,每架都有兩三噸重,是當時最尖端的科技設備。你看,大多儀器都由圓、弧形線段和直線線段構成,簡潔又精妙。這些基本幾何元素背后,藏著古代天文學的智慧,我們來一一揭秘。

1.天體儀是個圓球,它直觀地展示了星星的分布,仿佛古代的“宇宙全景模型”,可以用來檢索星象、換算球面坐標。直徑兩米多的球體上,鑲嵌著1888顆星星,還根據亮度等級分成了6種不同大小。

2.赤道經緯儀由幾個圓圈構成,分別是子午圈、赤經圈、赤道圈,赤經圈可以旋轉,一條昂首的蒼龍托起了它們。它用于測量天體的赤道經緯度,類似于古代的“天文地圖”,幫助古人找到星星在天上的哪個位置,主要用來觀測太陽以外的恒星,那些比較遠的天體。

至于太陽,專門有一架儀器來觀測它——

3.黃道經緯儀由子午圈、黃道圈、黃道經圈、極至圈構成,兩條背對的龍托起了它。

黃道是太陽一年中在天空中運行的路線。它就像是太陽的“專屬軌道記錄儀”,主要測量太陽和行星的運動情況。

它能夠幫助古人掌握太陽一年中在天空中的變化,確定二十四節氣。

4.地平經儀,主體是直徑兩米多的地平圈,兩條龍沿著柱子盤旋而上,伸出爪子捧著火珠,像是二龍戲珠。使用的時候,從立表(立著的銅柱)的上端引兩條線到橫表的兩端。測星的時候,移動橫表,讓三條線和星星位于同一平面,這樣就能讀取測量值了。

它測量的是天體的地平經度,也就是它在地平線上的方向,幫人們了解太陽和星星在哪個方向升起和落下。

5.地平經緯儀,不僅測方位角,還能測高度角,通過它可以知道星星的水平高度和垂直高度。不僅能告訴你天體在地平線上的位置,還能告訴你它看起來離地面有多高。在刻度上面,你可以發現它已經在使用阿拉伯數字了。

6.紀限儀又叫距度儀,核心技術是可三維運動的機械裝置,它的弧形有60度,上面的花紋不僅有裝飾效果,還可以調節平衡,讓重心正好在立軸上,可以圍繞立軸任意旋轉,并且用手輪、齒輪、滑車來帶動儀器自由移動。這個原理類似于現代天文望遠鏡底座結構,使觀測更靈活精確。這臺儀器可以測量任意兩顆星之間六十度以內的角距離,幫助天文學家精確繪制星空圖,在當時可謂相當先進了。

7.象限儀,主要測量天體地平緯度(高度),也就是天體相對于地平面的垂直高度角。它幫助天文學家確定天體在天空中的高度,像是一把測量天體高度的“尺子”,可以告訴你星星離地面有多高,常用于測量日月星辰的升降高度。

8.璣衡撫辰儀,是最年輕的一臺,也是最華麗的一臺,畢竟是乾隆年間鑄造的。它能測量方位角、高度角,幫助預測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

再看樓下的圭表。古人發現初冬開始,影子會一天比一天長,影子最長那天就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也就是“冬至”。每天在正午同一時刻測量影子長度,假設第一天的影子有5米長,第二天的影子有6米長,第三天的影子又變成5米長。那么第二天就是冬至。

有了這些精密儀器,就能精確觀測天體,制訂歷法,掌握季節和時間的變化。為了安放這些儀器,古人專門建了這座觀象臺,承載這滿滿的科技元素。

作者:希卡石板修復組

審核: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副教授 劉捷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