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過嗎:沒有微信、也沒有電話的古代,人們怎樣在這遼闊的疆域聯絡和通訊呢?

河北懷來的雞鳴驛可以給我們答案。

這座保存完好的古驛站,堪稱中國古代通信網絡的標本,告訴我們古人如何運用智慧和科技,構建起一個高效的“信息網絡”。

如果把古代社會想成一個巨大的身體,驛站系統就是它的神經網絡。信息像神經信號一樣在驛站間傳遞,送到帝國的“大腦”——都城,或者是“四肢”——邊疆。

現代的光纖通信,依賴節點來連接線路,而驛站,就是古代信息傳輸線路的節點。

古代高效通信網:驛站系統

如果你看過古裝劇,肯定聽過,要緊的信息,都得“八百里加急!”

但車、馬、人都需要休息,畢竟不能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啊!

而驛站,就是傳遞公文訊息的人換馬、休息的地方。

早在唐朝,驛站就達到了1600多個,從業者有兩萬多人;到宋朝,二十里一個歇馬亭,六十里一個驛館,還有專門的“水驛”用來解決水路傳信;明朝繼續升級,有水陸結合的水馬遞、傳送緊急軍情的急腳遞。急遞的驛馬脖子上系著鈴鐺,像在大聲嚷嚷“緊急快件,讓一讓!”到了夜晚還要舉著火把飛奔,跑到下一站立刻換馬,完全不耽誤。

人和馬快速交替上路,讓發出的信息準時送達。規劃驛站系統的分布時,馬匹耐力和速度都被考慮在內,以便信息在節點之間高速流動。

碩果僅存的古驛站標本:雞鳴驛

現在,人們拿起手機,就能隔空交談,再也不寫信了。繁忙的驛站,成了遺跡。

而雞鳴驛,是我們能找到最完整的“古驛站標本”,八百多年前 成吉思汗西征時建立了它;憑借地理優勢,它一步步成為西北進京的第一大驛站,到清朝更是北方第一大驛城。最熱鬧時,小小的雞鳴驛竟然有三十多家店鋪。各種設施特別齊全,有驛丞署、馬廄、倉庫……給信使和驛馬,提供最大方便。

要重溫它的輝煌,你得爬上東城墻,站在最高點俯瞰。它有將近五百米見方,東西兩座城門霸氣坐鎮進出通道。傳言電影《大話西游》結尾的“那人好像一條狗啊”是在雞鳴驛的西門城樓上拍的,其實是誤傳,但仔細瞧瞧還真有那么點神似。

城門用鐵皮包裹,采用了倒門軸的設計。因為這里風沙大,這樣可以避免沙土在門軸里沉積,影響交通、影響信息傳遞。站在城門洞仔細看,城門磚上大大小小的劃痕,是幾百年前車馬剮蹭的印記,證明著它曾經的“通信基站”的身份。它曾是京城與西北的樞紐,每天都有信使、馬匹來來往往。不打仗、沒有軍情的時候,成群的駱駝隊經過雞鳴驛,穿越遼闊的草原,準備到遙遠的歐洲開啟國際貿易。雞鳴驛留存到了今天,就像一個飽含著滄桑的見證者,歷經歲月變遷、時光洗禮,默默講述古人的智慧,告訴我們沒有光纖的時代,也能創造出高效的信息網絡,聯通我們廣袤的疆域。

所以,即使是年代久遠的古建筑,也有滿滿的科技元素。

作者:希卡石板修復組
審核: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副教授 劉捷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所以,即使是年代久遠的古建筑,也有滿滿的科技元素。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