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觀古建筑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一句宣傳,“中國的木結構建筑,不使用一根釘子,全靠榫卯結構” 這是真的嗎?01

什么是榫卯結構?

木作當中最常見的結構方式——榫卯(mǎo),廣泛運用于中式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構件上。通過凸凹部分的拼插嵌接,將不同的部分連接為一體。凸的部分叫榫(又叫榫頭),凹進去的叫卯(也叫榫窩,卯口)。上世紀70年代,從河姆渡文化遺址(距今約7000年前,遺址分布于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區)發現的干欄式房屋的遺存上,我們就看到了榫卯的使用,方榫、圓榫、燕尾榫、企口榫等等,成為我國可追溯最早的榫卯使用實例。不過,榫卯結構并非中國獨有。從世界范圍內來看,同樣在距今7000年前的時間里,德國萊比錫附近的一處屬于多瑙河谷文明第一階段(又叫線性陶文化,屬于農耕社區)的遺址中也發現了使用榫卯結構的干欄式房屋、井字結構的水井等。再轉到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在考古發現的距今4800年前的圖坦卡蒙法老王座上,就有使用榫卯的身影。除此之外,還有珍藏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埃及新王朝第十八王朝圖特摩斯三世和哈特謝普蘇特統治時期的椅子,距今約3500年前,埃及人可以說是經考古證實最早使用高腳椅的民族。榫卯的結構運用范圍非常廣泛,比如面與面、點與面、點與點以及構件組合等,通過凸凹的交錯扣合,組成既牢不可分,又難以撼動的木結構作品。榫卯結構除了牢固以外,中國的先民們通過不斷地實踐、改進,因地制宜,在榫卯結構的建筑中運用力學原理,再加上木建筑本身的剛度、承載力和耗能能力等力學性能,中國傳統木構建筑還具備了一定的抗震能力。通過外形的不斷改進,各種雕刻工藝的加入,使傳統榫卯也更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02

真的“不需要一根釘子”嗎?

這其實是一個誤解。
**《阿房宮賦》**中寫:> “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p>

大意是阿房宮耗費巨大,“致使承重的柱子比田地里的農夫還多;架梁的椽子比織布的女工還多;梁柱上的釘帽熠熠生輝,比倉庫里粟粒還多?!搬旑^磷磷”四字,代表著著在唐人杜牧的認知里,盛大恢弘的宮殿里會使用大量的釘子,釘帽裸露在外,還成為了一種華麗的裝飾。

宋人李誡所著的**《營造法式》**,最后一卷赫然寫著“諸作用釘料例、諸作用膠料例”。

“…… 椽釘,長加椽徑五分(有余分者從整寸,謂如五寸椽用七寸釘之類。);角梁釘,長加材厚一倍;飛子釘,長隨材厚…… ”

意思是“椽釘,長度為椽子直徑的基礎上再增加五分(如果椽釘有多余的部分,則采用整寸計算,比如,五寸的椽子用七寸釘之類。);角梁釘,長度在用材厚度的基礎上加一倍;飛子釘的長度和所用材料厚度相同?!背酥猓€有大小連檐釘、白版釘、搏風版釘、蔥頭圓釘、猴頭釘、圜蓋釘、拐蓋釘等。書中詳細解釋釘子在不同位置的長度,對每一個建筑構件上的用釘數量和位置也做了規定。除了木建筑本身,在屋頂上的瓦和套獸上也會有釘子來用于固定。我們在很多博物館參觀時,會看到一種半圓形的筒瓦,往往在靠近瓦面的地方會有一個卯眼,成套的會有一枚陶釘或一個裝飾,那就是瓦釘的所在。用在屋檐的最前方來固定瓦當。明清時期的懸山頂、歇山頂建筑上,也可以看到釘帽,在屋頂兩側搏風版上會有成組的釘子用來固定檁條的兩端,釘帽朝外呈正六邊形排列,形似梅花,所以又叫梅花釘。屋頂這樣的設計可以保護檁條兩端不受風雨侵蝕,同時釘帽也起到了裝飾的作用。很多榫卯本身也會用到釘子,一種木制的楔釘,用于兩段木構件以榫卯連接的重合處,用楔釘插入卯眼,確保榫卯構件不會因為滑動發生松脫。這種連接方式不會因為木頭老化導致結構松動,不同于釘子靠擠壓來迫使木頭本身來固定,更結實耐用。除了在木結構建筑維護和加固中,也會大量的使用到釘子,尤其是鐵釘。木頭由于其本身有機質的屬性,年深日久,會出現開裂、蛀蝕、糟朽、脫出等問題的時候,傳統的修護辦法就會使用到鐵件來加固。比如大的架構出現承重問題,開裂的木梁、椽子和糟朽的柱子等,會采用鐵箍加釘子的形式進行加固;宮殿等帶有頂棚的建筑還會出現頂棚下沉的情況,這就需要利用鐵鉤和鐵釘在梁架上對頂棚進行固定和牽引。諸如此類的加固和修復其實都需要用到鐵釘。由此可見,釘子在中國木結構中是非常常見的,而所在的位置,大部分都在梁架之上的建筑部分,或者位于榫卯結構本身。榫卯接合處或者修復維護的部分往往又比較隱蔽,講究“修舊如舊”,渾然一體,盡量不留痕跡。所以,平時參觀古建筑時,如果不是特意觀察,能看到釘子的機會其實不大。有一種釘子是大家最常見的,就是門釘。門釘一般會用在院門、城門、宮門等比較大的板門上,最初是被用作加固門板的,因為大門會用到多塊木板拼接而成,釘帽設計成了泡頭狀,兼具裝飾的效果。根據考古發掘,在大約1500年前,也就是南北朝時期,門釘就已經出現了,唐代之后更為常見,一直到清朝時對門釘的使用數量作出了明確規定?,F在到故宮參觀,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數門釘的游客,導游會告訴大家橫九路、豎九路,九九八十一枚門釘,九作為陽數最大,代表天子,就是皇家專用。如此看來,釘子與木構的古建筑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木構作品雖然可以通過榫卯結構搭建起來,但是釘子的使用是榫卯結構本身牢固度和耐久性的保證,特意強調“不使用一根釘子”過于片面,畢竟誰的人生沒有經歷過一個搖搖晃晃的椅子呢。參考文獻:

[1] 李誡. 營造法式: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M]. 人民出版社, 2011.

[2] 劉妍. 建筑榫卯[J]. 新知, 2016(4).

[3] 周乾. 太和殿[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4] 羅威, 周小凌, 徐偉. 西方社會椅子發展史及其案例分析[J]. 家具, 2015(2):6.

[5] 陳慕譚.以榫卯為主的中國古建筑也用釘子?[J]. 文史博覽,2021(5).

作者:王游美 洛陽文保集團文史研究員 原洛陽博物館宣教部副主任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