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

什么?懸在半空的寺廟?聽著膽大包天,怎么不封個“齊天大寺”呢?你別說,它還真成了《黑神話:悟空》的取景地。

這座寺廟建在半山腰的峭壁上,建造時最高處距離山谷底部將近百米,即使泥沙淤積、抬高了谷底,現在也有六十多米高。最開始修建它的時候可是一千五百多年前,那會兒怎么做到的呢?今天就來揭秘。

1.“摸魚”的立柱

開頭俚語里所說的馬尾,就是連接樓閣和巖石的幾十根立柱。看起來好像是它們撐起了這座寺?別被騙了,有的柱子居然還會晃動呢!

其實有的木柱就是“擺設”,根本不怎么受力,據說那是為了讓人看著安心才加的。有了寺底下那些碗口粗的木柱,是不是心里踏實了些?

2.“挑大梁”的懸臂

真正支撐起這座廟的,是它下面埋設的一根根橫梁。這些梁有半米粗,一端嵌在山體的巖石中,另一端向外懸空,起到懸臂梁的作用,托起整個寺廟,讓它“懸掛”在空中,不像地面的建筑一樣完全依賴地基,而是靠力學原理和山體牢牢結合,確保建筑在風雨和地震中依然穩固。有些沒有“摸魚”的立柱,就抵著下面的巖石,支撐著這些橫梁。懸臂梁的結構,現在已經被廣泛運用在陽臺、懸臂橋的建造中了,可在一千多年前拿來做地基還是相當驚艷的。

3.巖石托底,進得去出不來

可是,這些橫梁怎么牢牢插在巖石里的呢?秘密在于橫梁一端的楔子。

這些小木塊提前打進了橫梁的截面,插到鑿好的石孔里以后,楔子壓緊、撐開橫梁,增加梁和巖石之間的摩擦力。就像現在我們使用的膨脹螺栓一樣,讓橫梁穩穩卡在石壁里,而且不容易因為長年累月的受力而松動。沒有不銹鋼螺栓的時候,古人用木頭也能解決問題,多虧了對力學的掌握和巧用。

4.專業防腐,不怕蟲蛀(不怕蛀“崖”)

木頭怕潮、怕蟲,作為地基的橫梁更怕被悄悄腐蝕。好在古人已經掌握了防腐技術。在木材表面抹上桐樹種子里提取的桐油,就能形成一層防水的薄膜,防蟲防潮。

5.古建也有“預制菜”

在半山腰,轉個身都困難,何況修建寺廟,施工的空間少得可憐,更別說精雕細鑿了。據研究,當時的工人們先在山腳下把所有的構件打造好,再一一搬運到山頂,最后用繩子往下吊著,放到半山腰,這時候只需要把部件拼好就可以了。艱難的條件,反倒讓古人發揮才智巧思,用上了模塊化施工的技術。。

這座懸著的寺廟,別說當時,現在看來都不可思議,是古代建筑技藝的見證。“高端的技術,往往只需要最樸素的材料”,用木頭、繩索建造出的懸空寺,你說該不該封個“齊天大寺”的稱號?所以,即使是年代久遠的古建筑,也有滿滿的科技元素。

作者:希卡石板修復組
審核: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副教授 劉捷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