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采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將“天關”衛星(又名愛因斯坦探針衛星)發射升空,被兩院院士評選為202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出品: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2025-08-15 16:24:22
收藏2025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戴瓊海團隊自主研發出的新一代介觀活體顯微儀器RUSH3D,被兩院院士評選為202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出品: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2025-08-15 15:03:50
收藏打哈欠不只是困倦信號,更是一種跨越物種與感官的社交傳染行為。最新研究發現,不僅黑猩猩會模仿機器人的哈欠,大象也能回應熟人的哈欠,而獅尾狒狒甚至能“聽”到哈欠后模仿。這些發現揭示了傳染性哈欠背后的共情機
2025-08-15 11:13:09
收藏2025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授予盧志遠博士,以表彰他在非易失性半導體存儲單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數據可靠性領域的發明和引領的貢獻。讓我們一起看看盧志遠博士
2025-08-15 08:25:06
收藏PFAS被稱為“永遠的化學品”,因其極強的穩定性和廣泛使用而難以降解。然而,一項來自意大利的最新研究發現,土壤中竟然存在能以PFAS為食的細菌。這項研究為環境修復提供了新方向,也引發了我們對污染源頭控
2025-08-14 11:24:56
收藏你是不是也總在“躊躇滿志”和“躺平擺爛”之間反復橫跳?別急著自責!最新研究發現,我們的動機每天都在自然波動,這種節律深刻影響著你的情緒、選擇與效率。科學解釋來了,你的“擺爛”,可能真不是你的錯。
2025-08-14 11:20:59
收藏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噩夢不僅是心理上的困擾,更可能對生物學層面的衰老與壽命產生影響。文中有研究梳理了一項橫跨19年、涵蓋數萬人的研究結果,揭示了夢境與健康之間被低估的關聯。
2025-08-14 11:17:06
收藏為什么涼風讓人感到愉悅?科學家首次描繪人體專屬“涼感神經通路”,揭示冷覺與冷痛的分離機制。這一發現不僅讓我們更懂身體,也可能推動冷痛治療的新路徑。
2025-08-14 09:40:05
收藏科學家利用酸奶外泌體與高分子材料制成可注射水凝膠,在小鼠實驗中實現了快速血管生成與組織修復,開啟食品級納米科技的再生醫學新路徑。
2025-08-14 09:20:14
收藏最新研究發現,僅僅“看見”病人的外貌特征,就能讓大腦向免疫系統發出早期警報,啟動防御反應。這或許是人類在進化中形成的天然預警機制。
2025-08-14 07:52:22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