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6月舉行的歐洲神經病學大會上,一項由英國癡呆研究院與帝國理工學院聯合完成的大型研究首次報告,每周都能做噩夢的人,70歲前死亡風險比從不做噩夢的人高出近三倍。而更為驚人的是,這種關聯并不完全依賴心理狀態或生活方式,噩夢本身就可能是一種加速生物老化的直接信號。
這項研究用上了三種先進的表觀遺傳方法,結果發現——頻繁做噩夢的人,身體細胞的老化速度顯著加快。
做噩夢會“折壽”?(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噩夢頻率與早亡風險顯著相關
盡管人類對于夢的理解仍存在諸多未知,但研究者正嘗試用嚴謹的數據,為我們揭示夢境與健康之間更深層的關聯。
2025年歐洲神經病學大會(EAN)上公布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追蹤時間最長的相關研究之一。研究團隊整合了來自四個長期人群隊列的數據,共計分析了41960名成年人與兒童的夢境、健康與死亡信息,其中成年樣本為26–86歲,共18萬人,追蹤期長達19年。
在基線階段,研究對象需報告他們每周是否經歷噩夢,研究人員隨后通過國家官方死亡記錄監測參與者的長期健康結局。定義早逝的標準為70歲之前死亡,研究采用了相關風險模型來分析噩夢頻率與早亡之間的統計關聯。
結果顯示,每周經歷噩夢的人,其早逝風險為無噩夢者的2.73倍,即使在控制了年齡、性別、心理健康狀況、生活方式等變量后,這一關聯依然顯著(P<0.001)。而且,這種關聯不只存在于精神疾病患者中——在無明顯抑郁或焦慮史的普通人群中,噩夢同樣表現出顯著的獨立預測效應。為了探究這一關聯背后的機制,研究者進一步引入了三種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表觀遺傳時鐘”。其中DunedinPACE反映整體衰老速度,GrimAge可預測死亡風險的衍生表觀時鐘,而PhenoAge結合臨床生理指標與表觀遺傳學預測生理衰老水平。
分析發現,頻繁噩夢者的“生物年齡”顯著高于其真實年齡。換句話說,這些人的身體在分子層面上比他們的身份證更老。
為什么夢會“殺人”?從細胞老化到神經退化的多重路徑
噩夢之所以令人不安,不僅在于夢境本身的恐怖,更在于它所觸發的生理級別的真實反應。科學家已經證明,夢中的驚恐反應,和現實中的危機應對生理機制極為相似。
噩夢最常發生于快速眼動期(REM)睡眠,這是大腦最活躍、夢境最生動的階段。盡管身體肌肉此時處于運動抑制狀態,但自主神經系統卻完全清醒,可以動員出與現實威脅相當的反應強度。
當一個人反復在噩夢中經歷恐懼與驚嚇,大腦會頻繁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釋放大量應激激素,包括提升心率、血壓腎上腺素、調動能量、調節免疫與代謝的皮質醇。
長期來看,這種持續的戰或逃反應假警報會造成類似慢性炎癥的后果,正如研究者指出的那樣,夜復一夜的高頻噩夢,可能使壓力反應系統保持在半激活狀態,即使在白天也難以完全關閉。
此外,噩夢往往伴隨頻繁覺醒、深度睡眠中斷,這對身體自我修復尤為不利。深度睡眠階段如非快速眼動期是腦細胞清除代謝廢物、維持線粒體功能和基因表達調控的關鍵時段。如果一個人經常在夜間被驚醒,就可能削弱免疫系統、累積細胞損傷、降低神經遞質合成效率、干擾激素分泌與代謝節律。
更令人警覺的是,研究還發現,頻繁做噩夢的人,罹患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更高,往往在確診前幾年就出現異常夢境。這一發現并非偶然。
總結
我們習慣把噩夢當作生活壓力的附屬品,醒來拍拍胸口就可以繼續睡了。但這項跨越19年的研究提醒我們:那些反復驚醒的夜晚,可能不僅擾亂了睡眠,更悄悄撼動了身體的根基。
噩夢本身不是病,卻可能是疾病的信號,不是元兇,卻可能是風險的放大器。好在,學已經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干預手段——認知行為療法、圖像重塑、改善睡眠環境,都可以幫助我們走出夢中的重重陰影。
參考文獻:
[1] Otaiku A. Nightmares accelerate biological aging and predict premature mortality in humans. Abstract OPR-111. EAN Congress, 21-24 June, 2025.
[2] Spoormaker, Victor I., Michael Schredl, and Jan Van Den Bout. "Nightmares: from anxiety symptom to sleep disorder." Sleep medicine reviews 10.1 (2006): 19-31.
[3] Hoss, Robert J., and Robert P. Gongloff. Dreams: Understanding biology, psychology, and culture, Vol. 2. Greenwood Press/ABC-CLIO, 2019.
策劃制作
作者丨Denovo科普團隊(張瑋杰 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楊超博士)
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心理學會會員
來源: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