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同位素地質年代學?
首先它有幾個主題詞,第一個是“同位素”。我想我們學過高中化學的都知道同位素,因為每個元素它都會有一個或者多個同位素。比如說氫,元素周期表第一個,它有H1,然后還有一個H2就是氘,還有H3就是氚,所以它有三個同位素。所以我們大概在元素表里面,絕大絕大多數都有多個同位素的。那么只有個別的元素,它只有一個同位素。所以同位素,我們學過化學的,看看翻個周期表就知道了。
然后還有一個“地質年代學”。“地質”是指我們地質歷史過去的事情,所以通常是以巖石來記錄的地質的歷史,當然包括其他的化石等等。“年代學”顯然就是年齡,你把這個年齡要測好,是吧?通過這個年齡知道地質歷史上,什么時候發生了什么事情,這事情發生原因是什么。每次我們去地質考察,這個地質體或者什么礦床,或這個東西什么時候形成的,這是我們最常用的一個問題。什么時候發生的?什么時候形成的?你多大歲數了?當然了我不好問你多大歲數,不太禮貌啊——其實如果拋開這個問題其實也一樣,是吧?這個就像你也知道我多大歲數一樣,這是第一個。所以年齡的事情,無論是我們去做地質學研究,還是我們在社交,都是我們大概第一想知道的一個信息。
然后我們地質上測量,實際上很多事情,想了解這個事情什么時候發生,為什么發生,這大概是我們同位素地質年代學要做的事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變定律,精確測量地質歷史過程中發生的地質事件,來了解我們地球的演化歷史,大概就是這么簡單。
2. 你們是如何通過同位素測定地質歷史的準確時間的?
很有意思,如果我們還記得我們高中上過的放射性衰變定律,我記得有一年高考考這個題目,寫出放射性衰變定律的衰變公式,這可是獲得諾貝爾獎的公式,所以我們是基于一個放射性衰變這樣一個基本的物理規律。那么我們有些同位素,有些元素的同位素,它是具有放射性的。它的放射性衰變的速率是恒定的。所以我們測量它現在還剩下多少,我們就反推出經歷了多少時間,因為速率是跟時間有關系的。
就說地球歷史好了,好不好?所以你知道地球有多老,現在地球年齡是非常精確的。地球是我們太陽系的一個行星,對不對?所以我們太陽系的形成,就是我們這個星球形成的最初始的時間,塵埃吸聚在一起,開始形成了,慢慢長大,形成大的地球。所以一開始年齡是45.67億年,好記4567,45.67億年,這就是通過同位素地質年代學精確測定的結果,誤差非常小。這是我們整個太陽系,也是我們這些星球的起始年齡。所以如果說我們地質年表的,第一個數字就是45.67億年,地球的物質從這一刻誕生。
3. 這么精確的時間,是用哪種同位素測的?
鈾鉛同位素體系。鈾,天然鈾,主要是鈾-238,有鈾-235。鈾-238是放射性的,鈾-235也是放射性的。它就會鈾-238放射衰變,成為最后穩定的是鉛-206;鈾-235最后衰變成穩定的鉛-207,這樣為兩個衰變體系。通過這個衰變體系的精確測量,鈾鉛這些母子體的同位素比值,就可以算出年齡出來。
我們同位素年代學方法有很多,因為這些放射性母體的半衰期是不一樣的。半衰期就是指的放射性的母體,衰變到一半的量的時候,它需要的時間。比如我們剛才說的鈾-238衰變成鉛-206,它的半衰期45億年,剛好跟我們地球年齡差不多,對不對?所以它可以測很老的,也可以測很新的。
但是有些同位素半衰期很短,僅有幾個百萬年它一下子就衰變完了,現在都沒有了,我們叫滅絕了,它就不能測很年輕的了。像有些半衰期,像我們的碳-14大家大概知道最多,考古用的,它的半衰期大概只有5700年(這個數字我沒記錯的話),所以它只能測幾萬年的,再老的它都衰變完了。
所以說我們要想測什么地質歷史年代的話,一定要找到一個合適的體系,同時半衰期還能夠讓它既有母體、子體都有,這樣我們才能測準。它相當于你量一個跑道100米,你不可能拿一個千分尺去量,對不對?一定要拿一個長長的那種米尺來量;但是你要量個很細的東西,你拿著米尺沒法量了,所以你要千分尺來量。所以看你量的東西是什么,所以我們同位素年代學也是一樣的,看你做什么事情,你要用什么的年代學的方法來做。
4. 你們是如何計算同位素的半衰期的?
首先這是一個物理學的問題。就是一個放射性衰變,放射性母體同位素,它會衰變的話,你可以通過物理測量,讓它去衰變來測量。
還有一種更巧妙的辦法是我們地質學的。就是說其實我并不知道當初母體有多少,現在是有多少我不曉得。第一,年齡也不知道,第二,當初含量也不知道。它衰變了,但是我們知道子體是誰,所以我們測子體的增量。你放射性母體衰變,衰變是什么東西?衰變成一個子體,是吧?子體同位素。所以我們測母體要測,那是今天剩下來的;但是原來還有多少呢?那一部分變成了子體同位素了。所以用這種巧妙的方法恢復到它母體當初有多少,所以我們不需要知道它當初有多少,我測一下子體就知道了。
一個母體同位素,比如說一個鈾-238,它只能衰變成一個鉛-206,它不可能衰變2個出來,它經過8個α衰變,對吧?所以我們測試今天有多少增加的鉛-206,就可以知道當初它母體有多少,我們能分得出來。
因為鉛同位素有4個同位素:鉛-204、鉛-206、鉛-207、鉛-208。鉛-204是不變的,是個常數,它沒有改變過;但是鉛-206、鉛-207剛才說的,是鈾-238、鈾-235形成的(一部分不是全部的);鉛-208是釷-232衰變形成的。所以它們是在變的,根據你的母體多少,根據有多少時間,是吧?它是在變的。
剛形成時候又有母體又有子體,然后這個子體是當時跟它沒關系的,現在就有了;然后經過好多年之后,一部分母體形成了子體,對不對?但其中有一個鉛-204是不變的,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東西可以衰變形成鉛-204。通過測鉛-204,就把其他的算出來了,我們可以把它折算、繁衍出來,通過一組樣品可以把它解方程解出來。
5. 您還有什么有趣的地質發現可以給大家分享?
地質歷史事件很多了。因為我今天晚上在跟很多院士們一起交流的時候,他們雖然不是地球科學的,他們對氣候環境變化可有興趣了。因為我們一下飛機覺得,天哪,南京好暖啊,今天17度,今天是四九,怎么那么暖和?全球在變暖是吧?
全球變暖,全球現在是特別暖的時候嗎?其實不是!全球現在地質歷史上是非常冷的時候。那我們怎么知道全球地質歷史上,這個地球到底是什么時候冷、什么時候熱呢?我們需要時間。所以你做地質研究工作,如果沒有時間,你啥都沒說清楚,一定要知道什么時候發生的。
比如說,我們在七億年的時候,地球特別特別冷,是一個非常極端的,全球大概是個冰球!這是地質歷史上唯一已知的一次,全球是冰球。除此之外,我們地球表面的溫度從來沒有低于0度(沒有全球結冰),也沒有高于100度(如果全部汽化水都蒸發掉了)。所以我們一直保持在水的液態水的溫度范圍之內,有高有低。
什么是高、什么是低呢?現代其實是全球最冷的時期之一!為什么呢?現在兩極有冰。在地球歷史中,很長一段時間里兩極是沒冰的,偶爾會單極(就一個極有冰),兩極有冰的時間是很少有的。所以我們現在覺得特別暖和,是指的相對于大概幾十年之前在變暖,但其實總體來說地球現在還是比較冷的。所以我們要精確地測定地質歷史的過去發生的事情,才能了解現代,預測未來。
所以我們講地球冷和熱:現在大家都覺得冬天變暖了是吧?是指的跟我們過去100年或幾十年比,確實比過去變暖了。但是在地質歷史過程中,我不是說嗎?地球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兩極沒有冰的!我們現在說暖了,北極冰開始化了,它還有冰,兩極有很大的冰蓋。我們測定我剛才說7億年之前——那就要同位素來定出來這個時間——所以在地質歷史上有一段時間,我們地質上術語叫“成冰系”,就是這段時間地球是個大冰球,從7.17億年差不多到6.7億年左右,這段時間,這段時間是地球大冰球最冷的,是非常獨特的一個階段。
我們現在不是說全球變暖了嗎?實際上是從工業革命以來是吧?也就是大概200年左右開始變暖了。那地質歷史上,其實跟現在也差不多冷的時候,它自己也會變暖,沒有人它也會變暖,沒有人的大量排放它也會變暖。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子?它什么時候發生的?發生的速率有多快是吧?跟現在有什么可比性?這個也需要我們精確地進行測量,來了解這個過程。
6. 同位素年代學的研究,與我們的生活有怎樣的關聯?
應該現在來說,大家對全球氣候變化特別特別關注,這是一個跟我們生活密切關系有關系的一件事情了。所以剛才我們談到了,現代我們感受到的氣候,還有一個我們研究過去曾經的氣候。所以我們在地質學里面,就是說我們常常“將今論古”,還有另外就是“從古來再論今,預測未來”,這是兩種思維的方式。
所以你現在叫我回答還有哪些更重要事情,那地球科學學科非常多,剛才只談到——其實我并不是做全球變化的——其實我想告訴你的是,地質學如果沒有地質年代學,它就沒有時間坐標。地質學說到根本到根上就這么幾件事情: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空間當然是三維,是吧?),還有物質組成(這個物質包括化學的、物理的等等,物性、化學性質、化學組成)。所以大概就是了解時間、空間、物質及其的變化規律。
那么具體到比如說,我們是做古代的氣候環境,還是說我們能源資源的形成?現在你知道大家都發現,我們新的能源很重要,傳統的化石能源在不斷的消耗,也在抱怨是不是化石能源消耗太多了,產生太多的二氧化碳,需要一些清潔的能源。清潔能源哪里來?這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大家其實常常想到就是我們的科學研究,比如地質學也好,或者其他學科也好,跟我們公眾民眾的民生生活息息相關。比如說,我們一個手機,這里有多少金屬,其實這都是資源在里面的體現。
那么我想其實這個是在應用層面上的。還有更多的我想舉例子,就是說在達到這個應用層面之前,我們需要很多基礎理論的研究。如果沒有很多基礎的研究,你咋知道它可以被利用?所以簡單的說,我們以資源來說,我們人類的進步,經過大概這么幾個跟資源有關系的時代:
第一個,人類最初的時候,原始時代是“石器時代”,用石頭來做我們的工具。
然后進入到“鐵器時代”,我們挖掘出很多鐵,當然包括我們一些青銅器等等,青銅器、鐵器,這都是還比較原始的。
后來,現在我們用的是一個新的一些戰略性金屬,即是跟新能源有關系。比如說,鋰!三十年前誰知道鋰有什么用啊?可是現在人人都知道鋰來做鋰電池。鋰電池是不是我們的能源的一個終結目標?顯然不是,我們還要發展其他的能源,比如說現在做氫能等等,大家現在在探索。
所以我想,我們經歷過很多跟資源,我們的每一次資源利用的進步或者更替,都代表人類文明的一個大的進步。這就是我們地質學,要把基礎研究走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前面。所以我們地質學里面還有一個礦床學,就是做礦床的;還有做石油地質,做石油的形成,石油在哪里形成,在哪里儲存,怎么開采等等,這都是應用的。
7. 天文地質的研究中也有使用到同位素,它能給我們帶來哪些信息?
其實月球它也是個星球。我們人類站在地球上去研究地球,人類仰起頭來看到天空上,有這么多星球,其實也想知道其他星球是什么樣的,所以這就是我們人類的好奇心、求知欲。說古代人不是嫦娥奔月嗎?還有月亮女神,其實對我們頭頂上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星球的好奇心所驅動的。
現在我們用科學的方法一樣,我們也想知道月球什么時候形成的。很遺憾的是,我們到現在——月球,月球是我們現在知道月球是當年,很早以前一個跟火星差不多大小,跟原來地球撞擊以后,大撞擊形成了月球——但這一撞什么時候撞的,到現在還沒搞清楚。剛才我已經說了我們的太陽系、我們地球形成的時間,非常的精確。可是我們不知道這一撞是什么時候發生的,這一撞誕生的月球,我們到現在還沒有搞清楚,有點遺憾。所以如果公眾特別年輕一代有興趣的話,我們現在不斷地,把這個事情搞得比過去清楚一點,但是還沒有特別特別清楚——找到撞擊那一刻產生的東西,可是現在我們不知道是什么東西,這個是比較遺憾的事情。
我們知道太陽系剛剛形成時候的東西保存下來是什么,但我們不曉得當年那兩個星球一撞,產生的東西保存在哪里,我們正在努力的探索這件事情。我們大概知道45億年左右——剛才已經說了,我們太陽系是45.67億年——月球大概在45億年左右一撞形成了。可是大概是大概,科學要精確準確,對不對?那么我們對月球同樣的,月球它整個從形成到發展到演化,到今天這個樣子,經歷了這么長時間,每個階段它都發生了什么事情?就像了解我們地球一樣,我們也希望知道,所以這也是我們人類好奇心的驅動去研究它,一樣的事情。
現在我們大概知道火星也差不多,因為有些火星的隕石樣品的研究,它跟我們早期的太陽系星球形成的歷史差不太多,火星跟地球差不多時間形成的。總體來說,太陽系在形成之后很短的時間,幾個百萬年差不多就形成了這個星球。但是我們真正獲得樣品研究的,主要還是來自于月球,極少量的火星,然后我們大量的隕石(天上掉下來)是來自于我們內外太陽系之間有個小行星帶。所以那些小行星帶的東西都很古老,差不多在45億年以上的,非常古老的。所以我們還沒有辦法獲得更遠的星球的樣品。
8. 如果能找到更多地外的樣品,你們會進行怎樣的研究?
我們正在努力做這些事情。比如說那些很多隕石掉下來,我們想知道這塊隕石從哪掉下來的,它跟哪個小行星是能夠相關的,都在做這些工作。
這個不是天文學,這是我們叫“天體化學”或者“隕石學”,這是屬于我們地球科學的范疇。我們以前學習叫“數理化天地生”,這屬于地學的,不屬于天文學。我們需要很多其他信息。但即便是測量也不簡單,說起來原理簡單,因為諾貝爾獎一百年前,一條定律就發現了,這是個物理學的定律。但是真正把這件事情能夠用好,能夠做好,其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專門有個分支學科。
而這個學科是我們地質學最初的發展,是以觀察為主的,是觀察科學,是吧?看看它的形狀面貌和基本的一些成分什么的,但是其實不太夠定量化的。而年代學是第一個,讓地質學走向非常定量化的東西。你知道以前我們都不曉得地球是多老的,你知道嗎?神學的時候說只有4000多年,后來好不容易說可能有幾億年,還挺老的。所以自從有了同位素地質年代學之后——同位素地質年代學是1913年這個學科誕生的——第一次真正把地球的年齡測得準確可靠,是20世紀50年代的事情!發展了好幾十年,才終于把地球和太陽系的時間確定下來。當然那時候精度測量的誤差大了一點,但是基本上是靠譜了。后來也經過若干年的努力,讓我們越來越精確,越來越準確。但是差不多測到45億年,是1956年的事情,是不容易的,經歷過幾十年的努力。
9. 對月壤的研究,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有意思的發現?
月球跟地球不太一樣。剛才說了很多相似的事情,也是差不多45億年,年齡稍微年輕一點點,但是也就這么老了。然后也經歷過形成、發展、演化。但是月球現在很多狀況跟地球不一樣:
- 第一個,當然月球上沒有人,我們有人,這是最大的不同。一個星球有生命,不要說是人了,哪怕是有生命,哪怕是那種微生物都是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所以月球上沒有。
- 月球上現在是這么一個情況:沒有大氣,是真空,高真空;是沒有磁場,你知道我們地球有磁場,對不對?沒有磁場。
- 然后關鍵是,月表沒有液態水。水超級重要!一個星球是否可能有生命,首先它要有水。這個星球表面沒有水的地方是沒有生命的。所以水是生命之源,。
所以我們不是要去火星上找生命什么的嗎,火星上曾經有水,沒有水是不行的。所以月球沒有水,今天基本上是一個我們地質學意義上已經死亡的星球——沒有內動力了。它星球很小,但什么時候死亡了,這事還沒有完全搞明白。
當時我們測嫦娥5號時候,是認為嫦娥5號采樣點是月球大概最年輕的火山活動的地方,也就是說它發生完之后就沒什么火山活動了,因為火山活動是一個星球有沒有內動力的表現。湯加火山爆發,還記得嗎?其實只是中等水平的火山,但是已經席卷了半個地球了。月球沒有這么大規模的火山,基本上沒有了。但是后來發現還可能還有一點點這個事情沒完全搞明白。
然后一個星球有沒有內動力,一個是有沒有火山活動,巖漿作用是吧?還有有沒有自身的內源的地震?我們地球有很多地震,表明地球內部在運動,要不然它怎么地震?月球好像月震有一點,但特別小,你到底是哪發生的現在不是很清楚,因為你要去了解月震的話,你要放月震儀,就像我們了解地震要放地震儀一樣。之前在西藏也地震了是吧?現在快得很馬上就知道在哪發生的,震中在什么地方,離地表多少公里,然后這個級別是多少,完了測量出來,但在月球上當年阿波羅放了幾個,放了三個月震儀壞了一個,還有兩個也工作的不好,所以我們對月球這個月震的事情了解的很少,但是最重要的就是真空無磁場,沒有液態水,這個星球跟我們星球不一樣,然后我們現在人想上去是吧,你上去你得需要在那里想呆得住,你得要有水,所以在月球上尋找水資源是特別重要的一件事情,沒有水你待不下來的。
以后我們要在那些海洋還要去做月球科研基地,科研站的話,不能就地解決水的問題,在地球上帶太多的水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小。
所以找水資源成為我們未來,包括我們中國,包括美國,還有其他國家探測月球一個現在最重要的科學目標就是月球哪有水,但它的水不是我們液態的水,可能是因為月球你知道它溫度變化非常大,晝夜相差白天一百幾十度,晚上零下一百幾十度。可能有的水都是在一些永久陰影區,照不到太陽就變成水冰什么,但現在這都是推測的,還沒有被證實,所以需要我們去探測。
真正找到可利用的水,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我們下面的嫦娥的一些探測,我們6號之后,7號、8號,它的目的主要就是找水。
本文為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扶持作品
作者:李獻華
審核:李金華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員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