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鮑哲楠課題組日前研制出一種可拉伸晶體管,即便被拉伸至原有兩倍長度,其導電性也只有極微小下降。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斯坦福化學工程系博士后徐潔和王思泓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前設計一種能在被拉伸時維持導電性的晶體管頗為困難。用該薄膜和碳納米管作為電極制成的可拉伸晶體管能貼在人手指關節皮膚處,在手指來回彎曲時,該晶體管的導電性保持穩定。研究人員告訴記者,由于可拉伸晶體管具有與人體皮膚一樣的力學屬性,未來可穿戴電子產品將能服帖于皮膚,除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穿戴不適感外,還能更準確地實時監控脈搏、血壓、體溫等人體信號,成為具有功能性的人體“第二層皮膚”。
研究成果 制備 導電性
來源:科普中國 2017-12-27 16:37:00
已是深夜11點,中北大學電子測試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內,薛晨陽還在奮筆疾書,規劃明年的科研目標。同時,他還是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薛晨陽從事的主要是“可以上天、可以下海的傳感與測試技術研究”,團隊研發系列成果已廣泛應用于長征系列火箭、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領域。”十九大閉幕返回太原,薛晨陽當天下午就與中北大學的師生分享了自己參會的感受。除了之前承擔的課題,薛晨陽的團隊又開啟了新的科研項目。”“下一步,我們將推進研究成果在醫療診斷和工業監測系統方面的應用,爭取更大程度實現軍用科技民用化,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生活,服務于社會。
研究成果 中北大學 人才工程
來源:科普中國 2017-12-27 14:35:00
本書是作者長期觀察自己孩子心理發展的記錄。書中記錄了嬰兒的動作、表情的發展,觀念的發展等情況。如書中記錄道,嬰兒出生后第7天明顯出現打哈欠等反射動作。本書是最早的兒童發展觀察報告之一,在兒童心理發展史上占一定地位。達爾文根據對自己孩子的心理發展的長期觀察,寫成了《一個嬰兒的傳略》。Preyer)發表了《兒童心理》一書,被公認為第一部科學的兒童心理學著作,被視為科學兒童心理誕生的一個標志。
研究成果 發展史 嬰兒
來源:科普中國 2017-12-27 11:08:00
周俊所在的植物資源化學組改名為野生植物資源研究室,由吳征鎰兼任室主任,周俊成為該研究室的實際學術負責人。工作了一段時間,周俊去貴州西南部和東南部參加長達半年的經濟植物普查工作,回昆明后就組建了藥用植物化學研究組,一邊培養和引進人才,一邊購置設備。1975年,周俊和吳征鎰院士等發表了人參屬植物和三萜成分和分類系統、地理分布的關系,首次從化學上揭示三七與人參的西洋參的皂苷化學組成近似,化學成分不隨地理分布而影響。這一研究成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及藥學界采用,澄清了人參屬植物研究上的混亂,從而推動了三七及人參屬植物的研究與開發利用。選擇了化學,選擇了植物,選擇了云南,人生是一條需要無數次選擇的長路,周俊從不曾后悔自己的選擇。
研究成果 人參屬植... 吳征鎰
來源:科普中國 2017-12-25 19:55:00
其中,由她帶領內分泌科,聯合神經外科、放射科等九個科室,歷時14年完成的“激素分泌性垂體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獲得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研究成果集中體現了她注重多學科協作、緊密結合臨床需要開展基礎研究、提高疾病診治水平的轉化醫學研究思路。史軼蘩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臨床藥理研究,是我國應用神經內分泌藥物治療下丘腦-垂體疾病的開拓者。她主編的《協和內分泌和代謝學》,是我國該領域的鴻篇巨著,被廣大同行視若寶典,極大地深化了國內同行對相關內分泌疾病的認識,提高了我國內分泌疾病診治水平。此后,史軼蘩繼續在內分泌學領域開拓創新,對肥胖和青春發育的研究在她晚年的研究里占了很大的比重,不僅為未來年輕一代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研究成果 中國工程... 內分泌
李忠海作了通俗易懂的解釋:“從字面意義上來講,就是研究地球,和我們種莊稼一樣修理地球,研究地球內部的運行機制,我們的目的是要了解地球內部是怎么運行的。10年來,在大洋俯沖動力學、大陸深俯沖及超高壓變質作用、洋/陸轉換帶俯沖—碰撞動力學研究方向上,李忠海腳踏實地,更求新求變。大陸板塊通常緊接著相鄰的大洋俯沖的完結而開始俯沖和碰撞,在大陸碰撞的早期階段,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高壓/超高壓變質巖石的形成和折返,這是過去30年里地球科學領域最重大的發現之一,但是其動力學機制一直存在較大的分歧,是尚待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例如中—東特提斯構造帶自西向東分別是地中海的大洋俯沖帶、扎格羅斯大陸碰撞帶、Makran大洋俯沖帶、喜馬拉雅大陸碰撞帶以及東南亞的大洋俯沖帶。
研究成果 變質 地球科學
來源:科普中國 2017-12-25 19:54:00
侯寶璋, 1894年出生于中醫之家, 1920年獲得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 1926年獲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先后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德國柏林大學深造。后出任齊魯大學醫學院病理及細菌學系教授、系主任、醫學院院長,二戰后赴香港大學出任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和教授,為增進香港與內地之間的學術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醫學翹楚學科巨擘1934年,侯寶璋著由中華醫學會編譯部出版的《實用病理組織學》是中國病理學的肇端之作,是近現代科學意義上中國病理學的嚆矢。侯寶璋對中華分支睪吸蟲與二級膽管性肝癌關系研究、肝汁性肝硬變研究、絨毛膜癌研究、鼻咽癌研究、黑熱病研究及中國醫學史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學術貢獻。
研究成果 侯寶璋 學術
研究成果 化石 北半球
來源:科普中國 2019-09-19 17: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