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正式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吳征鎰任所長,蔡希陶任副所長。周俊所在的植物資源化學組改名為野生植物資源研究室,由吳征鎰兼任室主任,周俊成為該研究室的實際學術負責人。工作了一段時間,周俊去貴州西南部和東南部參加長達半年的經濟植物普查工作,回昆明后就組建了藥用植物化學研究組,一邊培養和引進人才,一邊購置設備。
昆明植物所的領導對周俊的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不但破格錄用了他挑選來的青年學生,在購進設備方面也都盡量滿足。
增加了人員和設備,周俊從無到有地建立了玻璃燈工房、元素分析室以及藥物提取分離設備。對于研究課題的選擇,周俊有著自己的思路。年輕時的學習和工作經歷,讓周俊對藥理也有一定的了解。他一直主張學以致用,要讓實驗室里的研究成果付諸實踐,服務于國計民生。他說,一個科學家,要做有營養的東西,第一個要想到這個東西在科學上有沒有依據、有沒有理論價值,第二個要想一想它有沒有應用價值,如果這兩者都有,這就是最好的。
1975年,周俊和吳征鎰院士等發表了人參屬植物和三萜成分和分類系統、地理分布的關系,首次從化學上揭示三七與人參的西洋參的皂苷化學組成近似,化學成分不隨地理分布而影響。這一研究成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及藥學界采用,澄清了人參屬植物研究上的混亂,從而推動了三七及人參屬植物的研究與開發利用。
1978年,周俊和其他專家從昭通產天麻中發現有效成份天麻素(HPG)。天麻素具有較好的鎮靜和安眠作用,對神經衰弱、失眠、頭痛癥狀有緩解作用。
無論在研究對象還是研究方法中,周俊都勤于思考,善于開拓創新。根據長期研究“云南白藥”的結果,周俊首先提出了中藥復方的物質基礎是組合天然化學庫,作用機理是多靶點作用機制的理論。中藥復方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君臣佐使等配藥的獨特規律及效用已為數千年臨床實踐所證明,然而因為復方用藥多,每味藥又有多種成分,干擾因素眾多,因此中藥復方藥理的研究難度頗大。
云南四時不敗的鮮花,留不住消逝如水的年華。周俊投身于植物化學事業已經近六十年時間了。他在植物化學成分的分離、結構、化學修飾、合成和應用的研究工作中成果卓著,發現藥用植物的新化學成分550多個,其中新類型15個。他曾擔任昆明植物所副所長、所長多年,并籌建了該所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該研究室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植物化學研究中心之一?;谥芸〉耐怀鲐暙I,他于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說:“我得的大大小小的獎不算多,但有一點,“養生之道,知足常樂”,生活中要心態好,為修之道要自健,所以今年85歲了,我還在工作?!?/p>
八十華發,云南大地情長在;甲子科研,元素世界做文章。周俊一路走來,經歷的風風雨雨,如今已經風輕云淡。他自謂“看得懂古詩,玩得懂微信”,言語中帶著詼諧和灑脫。選擇了化學,選擇了植物,選擇了云南,人生是一條需要無數次選擇的長路,周俊從不曾后悔自己的選擇。
周俊院士的植物化學研究之路(下)
圖文簡介
周俊所在的植物資源化學組改名為野生植物資源研究室,由吳征鎰兼任室主任,周俊成為該研究室的實際學術負責人。工作了一段時間,周俊去貴州西南部和東南部參加長達半年的經濟植物普查工作,回昆明后就組建了藥用植物化學研究組,一邊培養和引進人才,一邊購置設備。1975年,周俊和吳征鎰院士等發表了人參屬植物和三萜成分和分類系統、地理分布的關系,首次從化學上揭示三七與人參的西洋參的皂苷化學組成近似,化學成分不隨地理分布而影響。這一研究成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及藥學界采用,澄清了人參屬植物研究上的混亂,從而推動了三七及人參屬植物的研究與開發利用。選擇了化學,選擇了植物,選擇了云南,人生是一條需要無數次選擇的長路,周俊從不曾后悔自己的選擇。
- 來源: 科普中國
- 上傳時間:20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