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辛勤努力終結碩果,自1989年起,以史軼蘩為主要完成人的三項研究相繼獲得衛生部級和國家級的科技進步獎。其中,由她帶領內分泌科,聯合神經外科、放射科等九個科室,歷時14年完成的“激素分泌性垂體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獲得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研究成果集中體現了她注重多學科協作、緊密結合臨床需要開展基礎研究、提高疾病診治水平的轉化醫學研究思路。

  史軼蘩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臨床藥理研究,是我國應用神經內分泌藥物治療下丘腦-垂體疾病的開拓者。她主編的《協和內分泌和代謝學》,是我國該領域的鴻篇巨著,被廣大同行視若寶典,極大地深化了國內同行對相關內分泌疾病的認識,提高了我國內分泌疾病診治水平。

  創新性的臨床科研是史軼蘩團隊取得成就的重要條件。在使用生長抑素類似物治療垂體生長激素瘤的過程中,史軼蘩團隊發現膽石癥的患者有明顯增加,而這一現象在全世界均未曾報道。他們就此進行了深入的實驗設計和系列臨床研究,最后得出結論:奧曲肽確實使膽石癥發生增加,建議肢端肥大癥患者在長期奧曲肽治療中監測膽囊功能。

  1996 年,史軼蘩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6年,史軼蘩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她是臨床內分泌學界的第一位院士。此后,史軼蘩繼續在內分泌學領域開拓創新,對肥胖和青春發育的研究在她晚年的研究里占了很大的比重,不僅為未來年輕一代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2013年2月13日,史軼蘩因病與世長辭,享年85歲。

無悔醫學路,碩果滿天下——史軼蘩院士

圖文簡介

其中,由她帶領內分泌科,聯合神經外科、放射科等九個科室,歷時14年完成的“激素分泌性垂體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獲得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研究成果集中體現了她注重多學科協作、緊密結合臨床需要開展基礎研究、提高疾病診治水平的轉化醫學研究思路。史軼蘩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臨床藥理研究,是我國應用神經內分泌藥物治療下丘腦-垂體疾病的開拓者。她主編的《協和內分泌和代謝學》,是我國該領域的鴻篇巨著,被廣大同行視若寶典,極大地深化了國內同行對相關內分泌疾病的認識,提高了我國內分泌疾病診治水平。此后,史軼蘩繼續在內分泌學領域開拓創新,對肥胖和青春發育的研究在她晚年的研究里占了很大的比重,不僅為未來年輕一代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奠定了深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