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寶璋,1894年出生于中醫之家,1920年獲得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1926年獲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先后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德國柏林大學深造。后出任齊魯大學醫學院病理及細菌學系教授、系主任、醫學院院長,二戰后赴香港大學出任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和教授,為增進香港與內地之間的學術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受周恩來總理問候回國參加醫學建設,任中國醫科大學(現為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副校長,數十年來為祖國培養了大批醫學人才。

  石中寶璋 人中騏驥

  侯寶璋少時即心懷桑弧蓬矢,立志做大事。近代新式教育西風東漸,山東出現了“中國最老的大學”——齊魯大學。齊魯大學“尤以醫科見長”,侯寶璋因緣際會入齊魯大學醫學院學習,勤勉奮勵,品學兼優。1919年激情投身“五四”愛國運動;1931年“9.18事變”后自報奮勇、不顧危險親自奔赴喜峰口等戰區支援軍民抗日工作,救治傷病人員;1937年“7.7事變”后以公而忘私和獻身醫學的精神親赴貴陽,參加貴陽醫學院籌建并擔任病理學科研教學工作;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熱心奔走有關慈善機構,負責與教會合作安置了大批青年到大后方就讀。

  道遠知驥,世偽知賢。侯寶璋為人休聲美譽,守身如玉。

  醫學翹楚 學科巨擘

  1934年,侯寶璋著由中華醫學會編譯部出版的《實用病理組織學》是中國病理學的肇端之作,是近現代科學意義上中國病理學的嚆矢。侯寶璋對中華分支睪吸蟲與二級膽管性肝癌關系研究、肝汁性肝硬變研究、絨毛膜癌研究、鼻咽癌研究、黑熱病研究及中國醫學史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學術貢獻。他的研究成果見諸美、英、日本等病理學雜志,在國際病理學界享有盛名和聲譽。

  1967年,侯寶璋逝世后,CANCER癌雜志、英國醫學雜志(Brit.Med.J.)等均在顯著位置發表了悼念文章。

侯寶璋:學貫中西,一代醫學巨擘(上)

圖文簡介

侯寶璋, 1894年出生于中醫之家, 1920年獲得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 1926年獲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先后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德國柏林大學深造。后出任齊魯大學醫學院病理及細菌學系教授、系主任、醫學院院長,二戰后赴香港大學出任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和教授,為增進香港與內地之間的學術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醫學翹楚學科巨擘1934年,侯寶璋著由中華醫學會編譯部出版的《實用病理組織學》是中國病理學的肇端之作,是近現代科學意義上中國病理學的嚆矢。侯寶璋對中華分支睪吸蟲與二級膽管性肝癌關系研究、肝汁性肝硬變研究、絨毛膜癌研究、鼻咽癌研究、黑熱病研究及中國醫學史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學術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