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生命體,土壤就是它最精密的“皮膚”——孕育植物、儲存碳氮、過濾水分,還住著億萬微生物。
大國糧策
2025-08-14
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土壤八大離子參與了諸多重要的生態過程,如養分循環、水分運移和土壤微生物活動等。如HCO??影響土壤CO?釋放、水分運移等過程。長期監測可揭示氣候變化對土壤的影響,為生態修復提供依據。
一芳田自然科普
2025-07-19
隨著生態農業理念的普及和技術的進步,有機肥的應用前景越來越廣闊。從利用農業廢棄物堆肥,到發展商品化有機肥產業,再到推廣有機無機配施技術,一場以土壤健康為核心的農業革命正在全球悄然興起。
一芳田自然科普
2025-06-22
秸稈還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飼料的麥秸稈、玉米秸稈和水稻秸稈等直接或堆積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種方法,是一項培肥地力的增產措施,也是農業生產中一個能量轉換的過程。
一芳田自然科普
2025-06-19
有機肥和生物有機肥最核心的區別,在于是否含有特定功能微生物。 普通有機肥是指經過好氧或厭氧發酵腐熟出來的堆肥或漚肥,主要來源于動植物殘體、畜禽糞便等有機物料。它主要提供豐富的有機質和少量養分,能夠改
一芳田自然科普
2025-06-16
生物炭的奧秘在于它的‘記憶’——保留植物細胞的三維孔道結構,就像給土壤裝上微型凈化器。
Engineering前沿
2025-04-02
土壤動物是土壤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蚯蚓具有明顯優勢,不僅在土壤動物群生物量中占比達60%,還一直被認為是土壤健康的“晴雨表”,以其獨特的方式撬動著土壤健康的“大乾坤”。
科普時報
2024-12-19
在地球廣袤的陸地上,有這樣一類特殊的存在——鹽堿地。它們像是大地的“傷疤”,無聲訴說著水資源短缺與土壤惡化帶來的困境。在地下水缺乏的區域,干旱
科普文迅
2024-12-08
蔬菜大棚的悶棚作業是一項重要的農業技術,通過高溫高濕環境有效殺滅土壤中的病菌和蟲卵,改善土壤結構與肥力,促進蔬菜健康生長,提高產量和品質。同時,悶棚減少了農藥使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六合基地
2024-11-27
2024 年 10 月 24 日,新疆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江輝在科普中國說“傳承科學家精神,讓荒漠綻放生命之光”主題場帶來演講《破解土壤次生鹽漬化難題,保障灌區可持續發展》。
科普中國說
2024-10-31
礦源黃腐酸鉀對土壤改良、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強作物抗逆性和改善果實品質具有顯著效果??茖W合理地應用礦源黃腐酸鉀,有助于提高產量和品質,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六合基地
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