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奔波在土地里,體檢時發現連膽固醇都下降了,這肯定應該歸功于‘三普’工作……”伴隨著一陣爽朗的笑聲,生于89年的農業科技工作者蘇瑤談起自己近期的“收獲”。
蘇瑤是浙江省農科院環境資源與土壤肥料研究所農業環境工程研究室的副主任、所黨總支第一黨支部書記,她口中的“三普”工作,指的是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她和環土所的同事們深入浙江省各地,對土壤進行“質檢”。
蘇瑤
15個縣市區、4885個樣點,翻山越嶺、瘋狂“挖土”,對于蘇瑤來說,“三普”工作是她入職省農科院7年多以來,最難忘也最特別的經歷。
目前,蘇瑤是我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最年輕”的崗位科學家,不斷奮戰在實驗室與麥田之間,只為守護“風吹麥浪、處處金黃”的景象。
苦中作樂的土壤“質檢員”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開展過兩次全國范圍的土壤普查,上一次全國范圍的土壤普查在1979-1984年間開展,距今已過去40年。那時,“85后”蘇瑤還未出生。
而這次浙江省農科院承接“三普”工作,蘇瑤作為團隊的技術領隊,成為了其中一名骨干力量。
土壤普查,通俗來講,就是對全國的農用地土壤進行一次全方位的“摸底測試”。需要摸清土地利用情況、土地有機質含量、土地污染情況等,細化到蘇瑤所在的部門,還需要調查部分耕地的輪作模式、施肥情況、秸稈還田情況等,并在終端上對相關信息進行準確填報。
從去年8月開始,每天早上7點不到,伴著清晨的朝陽,4-5人的采樣小分隊要帶上不銹鋼撬、土鉆、環刀、橡皮錘、打印機等器材,找到目標點位,布點、掄錘、采樣、篩土、裝袋、調查并填報信息,再接著跑五六個點,重復操作。
“三普”工作中需要的部分工具
“挑戰往往在第一步就發生了。” 蘇瑤回想,普查過程中,由于時過境遷,加之遙感定位導致的點位漂移,很多預設點位難以驅車直接到達,有些地方“行走全靠滑行”,有些地方灌木叢生,“需要現場開路”,還有些是深山密林,或改造成風景區,給采樣工作帶來了極大困難。
蘇瑤在“三普”工作現場
“但大家苦中作樂,互相鼓勵,無功而返的時候就當看新風景,徒手爬山的時候就當鍛煉身體。”到去年年底,團隊保質、保量、按時地完成了任務。“成績背后就是環土人樂觀、團結、堅韌的品質。”蘇瑤說。
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國耕地的空間分布與土壤性狀,相比上次普查情況已發生了很大變化。
土壤“三普”,將重新為土壤科學分類、規劃利用、保護管理等提供科學支撐,也能為社會經濟、生態建設等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助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蘇瑤說:“雖然辛苦,但大家都深知‘三普’工作意義重大,也很榮幸能參與其中。”
一年四季的“小麥守護者”
“三普”工作外,蘇瑤是國家小麥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對她而言,一年12個月都對應著不同的意義。
從播種時序說起,每年11-12月,是浙江小麥播種的時間;12月-次年1月,定期下田調查出苗、做好防寒,到來年春,追蹤苗情、除草追肥;3-4月,小麥進入病害防控關鍵期,時刻關注、及時處理;5月,小麥進入灌漿、蠟熟、收獲期,從產量、品質評估技術優劣,6-10月的水稻季,對前期樣品的檢測數據,進行系統地分析整理。
蘇瑤在麥田中作技術講解
這樣算下來,一年時間里,蘇瑤大概有100來天要泡在小麥田,為“風吹麥浪、處處金黃”的景象而奮戰。
“每次天氣有變化,我們就要去試驗田里檢查情況,并對農戶進行對應的技術指導。”蘇瑤告訴記者,今年天氣忽冷忽熱,原以為會對小麥有影響。后來發現,降溫伴隨降雨的氣候,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降溫帶來的影響。
浙江水稻產量越來越高,秸稈的數量逐年增加。如何降低秸稈對后茬小麥種植的影響?蘇瑤帶領的團隊,實施農業“雙強”行動,通過引入和改良新型耕作機具,結合農藝優化,研究集成了適宜浙江省稻茬麥田的秸稈促腐還田-抗濕條播一體化高效豐產技術模式,結合開展技術培訓與示范,有力推動新技術模式的應用,有效解決當前農村勞動力短缺和作業成本高的生產問題,促進了全省小麥的綠色高效輕簡化生產,節本增收效果顯著。
“目前,相關技術模式已在嘉興平湖、南湖、杭州桐廬等地進行了良好的示范應用,小麥每畝實現增產50-75公斤,節本增收可達250元/畝以上,極大推動了麥農的種植積極性。”蘇瑤介紹。
“最年輕”的崗位科學家
為何會走上農業科學之路?
大學和研究生階段,蘇瑤的專業都是環境工程,和目前的主要研究領域并沒有太大關系。之所以跨專業,是因為比起大學專業里經常要做的化學藥品實驗,“田野里的工作健康多了。”
不過,田野里的工作經常要下地、曬太陽,很多人覺得,這樣的工作不太適合女孩子。但蘇瑤從不這樣認為,她說,女性溫柔體貼、擅于溝通的特質,在和農戶、項目合作方接洽時,反而是一大優勢。
俗語說,麥熟一晌,貴在爭搶。意思是,麥子成熟很快,一個中午的時間都可能發生變化,提醒人們及時收割。年復一年的工作中,蘇瑤和小麥一樣飛速成長。“過去出差,總欽佩路途中不打瞌睡的領導,精力旺盛、思維活躍,現在我也體會到,出差路上也是思考技術問題、交流解決經驗、籌劃工作安排的好時機。”
稻茬小麥秸稈促腐還田-種肥同播高效豐產技術現場觀摩會
2022年,為打造國家農業產業科技戰略力量,中國農業農村部遴選出131位崗位科學家候選人。得益于課題組前輩多年的積累,蘇瑤作為南方麥田生態管理與產地環境治理崗位列其中,成功獲得了項目的國家經費支持,成為當年“最年輕”的崗位科學家。
崗位科學家每年動態考核的兩大要求是技術創新和推動地方產業發展。這是榮譽,也是扛在肩上的責任和使命。
眼下,國家十分重視糧食安全問題,浙江省正在大力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蘇瑤希望,未來,借力科技創新,能進一步解決產地環境問題,提升南方小麥單產水平。“通過我們的努力,推動我省小麥平均單產提升到每畝300~350公斤,為全國農作物增產作出浙江貢獻。”蘇瑤說。
來源: 科普6667f75fb9817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