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據英國《獨立報》近日報道,美國萊斯大學和奧地利維也納技術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研制出一種全新的材料——“外爾—近藤半金屬”(Weyl-Kondo semimetal),其屬于量子材料這一物質類別,可用于量子計算等領域。量子材料擁有一些很“詭異”的屬性,有些屬性或許可在未來的技術創新包括量子計算等領域“大展拳腳”。牛津大學量子材料科學家阿馬利亞·科爾代亞并沒有參與新研究,他在接受采訪時解釋說:“量子材料中的‘量子’這一單詞意味著,這些材料擁有一些無法由經典物理學,而只能用量子力學來進行解釋的屬性。萊斯大學團隊表示,他們的建模顯示新結構的質量可以在電子質量的1000倍到零之間變化,這是“外爾費米子”的典型特質,外爾費米子是科學家于80多年前提出的一種粒子。
研究 烏云 制造
來源:科普中國 2017-12-25 20:00:00
今年1月份,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獲得了2015年度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而且在過去的一年里,包信和還收獲了周光召基金會頒發的“基礎科學獎”,這些沉甸甸的榮譽證書書寫了那一個個化學實驗所流下的辛勤汗水和課題組在催化世界的堅守。初入科學創佳績1989年,已經在復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包信和,在德國洪堡基金會的資助下,從上海來到了德國柏林,投身于表面催化學科的創始人之一、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埃爾特(Ertl)教授門下,繼續從事金屬催化劑的表面研究。在這座科學圣殿里,包信和研究發現伽瑪氧選擇催化,這是國際上首次對次表層催化的描述,也是對埃爾特早先提出的表面結構調控催化反應理論的“修正”。
研究 催化 包信和
來源:科普中國 2017-12-25 19:56:00
葉玉如從事的是神經生物學研究,她的目標是使治愈帕金森氏癥成為可能。每一項科研成果背后往往都蘊藏著一個故事,葉玉如的研究初衷也是這樣。葉玉如回憶說:“幾年前,母親的一個姐姐因患老年癡呆癥而去世,這位姨媽無法認出我們其中的任何一個人,母親因此深受打擊”。葉玉如的母親知道女兒研究的是神經科學領域,也知道她對醫藥研制有著濃厚的興趣。一次,葉教授的團隊從“此物最相思”的相思豆中提取了一種化合物,希望能治療老年癡呆癥,但后來的實驗發現,這種化合物反而對抑郁癥很有療效。她將這種堅持科研的責任傳遞給了她的學生,“我一向鼓勵學生對科研要有熱忱,我希望他們察覺到,做科研的選擇是要發自內心的,得到成功也是基于自己的努力。
研究 葉玉如 教授
他來自中國的普通山村,好奇心、求知欲使他的人生有了方向,勤奮和努力使他改變了命運。他曾經出國留洋10年,導師的諄諄教誨使他不改初心,為了祖國的需要回國發展。他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常務副校長,如今他將畢生所學和愛國信念傳授給更多學子,讓他們繼續為了實現中國夢不懈奮斗。他就是中國著名理論物理學研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吳岳良。吳岳良的研究領域包括粒子物理、量子場論、對稱性和對稱破缺、宇宙物理學。談及實現中國夢時,他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創新。人才強,就要不斷的加強人才培育和創新。
研究 中國夢 中國科學...
他突破了傳統概念束縛,對彈性薄板優化的研究提出擴展設計空間,引入微結構,材料和結構統一設計的思想,被公認是結構拓撲設計優化方法的奠基人、近代布局優化理論的先驅。至于結構與多學科優化研究,程耿東院士介紹說,就是要綜合運用多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幫助工程師尋找工業技術和設計領域的“最優解”,其實這也是一種追求完美?!坝绕涫钱斍拔覈獜闹圃齑髧D變為制造強國,高度重視先進制造和信息化的融合,高度重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設計和制造,結構優化研究更是大有可為,可以成為幫助我國自主創新產品與國外產品競爭的一種重要先進的設計工具與方法。
研究 亞洲 創新
在英國的18年,讓黃大年在研究中逐漸成長,成為當時從事該行業高科技敏感技術研究的少數華人之一,由他主持研發的許多成果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更成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領域享譽世界的科學家。6天后,黃大年與吉林大學正式簽下全職教授合同,擔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成為東北地區第一個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是我國歷史上實施規模最大的地球深部探測計劃,是趕超世界科技先進水平的重大戰略計劃,被稱為中國地學界的“集結號”。他帶領400多名高級別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協同攻關,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以他的團隊研制出的我國第一臺萬米科學鉆——“地殼一號”為標志,配備自主研制綜合地球物理數據分析一體化的軟件系統。
研究 吉林大學 地球
來源:科普中國 2017-12-25 19:55:00
楊祝良介紹,在開展科普活動的過程中,大家逐漸意識到,在用專業語言去介紹毒蘑菇知識的時候,老百姓是不太容易去接受的,因此他覺得,應該去用大家比較容易接受的語言科普這個方面的知識。為了讓大家遠離毒蘑菇,向來只是撰寫科研論文和研究報告的楊祝良,開始把自己的知識編成順口溜,整理成宣傳冊,以便于大眾理解及加強傳播。楊祝良說,科普內容里涉及到很多的毒蘑菇,但是真正的大家要記住它的話很難,所以楊祝良等人總結了一句順口溜——如果這個蘑菇同時既有“頭上戴帽,腰間系裙,腳上穿鞋”這三個特征,就不要吃,因為這些蘑菇當中很可能就是些劇毒的蘑菇。
研究 中國疾病... 宣傳冊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祝良及其研究團隊基于五個基因片段的DNA序列,結合形態特點和生態特征,對中國劇毒鵝膏的物種多樣性和地理分布式樣進行了系統研究。在預防毒蘑菇的科普宣傳中,楊祝良身體力行,與同事合作出版了《中國大型菌物資源圖鑒》和《毒蘑菇識別與中毒防治》等圖書,更借助電視、廣播、科普講座等多種形式向民眾普及毒蘑菇識別和中毒預防知識。多年的研究積淀,使楊祝良對鵝膏科、牛肝菌科及蘑菇科真菌的物種多樣性、系統發育及物種演化有系統深入的研究,并有所突破。楊祝良說,在蘑菇世界中,其實有很多蘑菇都是的新的物種,即在科學上從來沒有在文獻記載的,他們的一個任務就是要對每個新物種進行命名。
研究 中毒 劇毒鵝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