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毒蘑菇物種繁豐,每年導致眾多中毒事件,其中罪魁禍首當屬劇毒鵝膏。在誤食毒蘑菇而中毒死亡的事件中,高達90%都是因為誤食劇毒鵝膏所引起的。在歐洲和北美洲,人們對劇毒鵝膏認識相對較為深入,但在東亞,對劇毒鵝膏卻知之甚少。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祝良及其研究團隊基于五個基因片段的DNA序列,結合形態特點和生態特征,對中國劇毒鵝膏的物種多樣性和地理分布式樣進行了系統研究。近日,他們的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了國際主流真菌學學術期刊Mycologia上。
在預防毒蘑菇的科普宣傳中,楊祝良身體力行,與同事合作出版了《中國大型菌物資源圖鑒》和《毒蘑菇識別與中毒防治》等圖書,更借助電視、廣播、科普講座等多種形式向民眾普及毒蘑菇識別和中毒預防知識。
在三十多年的真菌學研究中,“蘑菇先生”楊祝良深刻認識到,只有親自到野外考察,掌握第一手資料,認真研究分析,才能產生一流的科研成果。這不僅源于他對科研、對自身從事專業的熱愛,更源于對家鄉老百姓乃至社會大眾身體健康的關注關心。除了預防毒蘑菇,一向主張學以致用的楊祝良更積極推動野生菌產業的發展。
他說,對于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來說的話,主要是認識云南的野生食用菌到底是什么,云南的野生資源到底有哪些,它的隱藏量有多少,它的開發潛力怎么樣。多年的研究積淀,使楊祝良對鵝膏科、牛肝菌科及蘑菇科真菌的物種多樣性、系統發育及物種演化有系統深入的研究,并有所突破。2015年,他出版了《中國鵝膏科真菌圖志》,是對我國食用鵝膏和劇毒鵝膏的總結。楊祝良說,在蘑菇世界中,其實有很多蘑菇都是的新的物種,即在科學上從來沒有在文獻記載的,他們的一個任務就是要對每個新物種進行命名。
菌類生存在地球上已經有4億年的歷史了。在長時間的演變進化中,菌類可以適應各種各樣的環境,除了土壤,堆積的落葉下、腐爛的樹木中,它們藏身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等待著人們去發現。
楊祝良:探尋“毒蘑菇”的世界(下)
圖文簡介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祝良及其研究團隊基于五個基因片段的DNA序列,結合形態特點和生態特征,對中國劇毒鵝膏的物種多樣性和地理分布式樣進行了系統研究。在預防毒蘑菇的科普宣傳中,楊祝良身體力行,與同事合作出版了《中國大型菌物資源圖鑒》和《毒蘑菇識別與中毒防治》等圖書,更借助電視、廣播、科普講座等多種形式向民眾普及毒蘑菇識別和中毒預防知識。多年的研究積淀,使楊祝良對鵝膏科、牛肝菌科及蘑菇科真菌的物種多樣性、系統發育及物種演化有系統深入的研究,并有所突破。楊祝良說,在蘑菇世界中,其實有很多蘑菇都是的新的物種,即在科學上從來沒有在文獻記載的,他們的一個任務就是要對每個新物種進行命名。
- 來源: 科普中國
- 上傳時間:20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