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腎臟是產生尿液的場所,是人體內的一個垃圾過濾器,如果沒有了腎臟,人體內的雜質毒素將無法代謝排出,隨之而來的水鈉潴留、電解質紊亂等問題將使人體的內環境遭到破壞,最終威脅生命。如果腎臟發生病變,會影響其產生和排泄尿液的功能,嚴重時會發生氮質血癥,甚至尿毒癥,患者需要通過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來維持生命。腎臟實質病變急性、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是兩種常見的腎臟實質病變,其發生原因都比較復雜,可能與遺傳、代謝、免疫、感染等因素有關。這種腎臟實質病變只能通過藥物治療,無法使用外科手術,故臨床上患者均就診于腎臟內科。腎臟腫瘤最常見的腎臟惡性腫瘤是腎細胞癌,以前也稱之為腎透明細胞癌。
需要 代謝 體檢
來源:科普中國 2017-12-27 16:40:00
雖說科技讓生活更美好,但無時不刻離不開電子設備和手機,卻讓生活變得不那么美好了,甚至它會成為身邊潛在的致命危險。無論是手機依賴還是手機過度使用都是有一定社會原因的。智能手機讓你患上“數碼癡呆”癥我們對于手機的依賴度到底有多高?讓手機回歸工具本質與其說人們是被手機所奴役,不如說是被手機背后的商業模式所影響。社會學家顧駿也表示,人們原本是為了將零碎的時間利用起來才會不放過手機提供的信息,可是到了最后,卻沉迷于手機,把整段整段的時光變成了碎片化時間的集合,其實并沒有達到好好利用時間的目的,也沒有更全面地掌握信息。適當地依賴手機,是科技手段改造社會的正常表現,但是過度依賴手機,甚至為了手機忽略其他,那就需要自我調節。
需要 上癮 使用
來源:科普中國 2017-12-27 16:37:00
饑餓時個體緊張不安,甚至胃抽痛,形成饑餓驅動力,這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達爾金(Dawkins)認為,基因產生行為,其作用是在自然選擇背景下使這個基因在下一代得到復制數量的極大化。就動機的起源而言,又可以將動機分為生物起源動機和心理起源動機。生物起源動機發源于生物的遺傳與成熟,而不是由學習得來的。心理起源動機發源于個體獨自的經驗,是學習得來的。一種心理起源動機建立以后,這種動機進而成為別種心理起源動機發展的基礎。原始性動機又可稱為生物性起源動機,其中覓食動機、性動機與探索動機是較常見的。比較主要的有攻擊動機、社會贊許動機、親和動機、支配與順從動機等等。
需要 動機是 動機種類
來源:科普中國 2017-12-27 11:10:00
個體對某一事物的情緒體驗一直保持在某一水平的心理狀態。個體在幼稚期的情感特點是依賴性、自我中心,對能夠滿足其需要的對象投注情感。但是,如果上述自我中心式的強烈依附的情感作用一直不變,不能適應成人后的生活,就會產生情感固著。弗洛伊德認為,固著(fixation)是指行為方式發展的停滯及習慣反應的刻版化。日本心理學家森田正馬認為,神經癥就是因為情感固著以及精神交互作用而引起的。由于對某一事物存在精神拮抗,對它的感覺或情緒過度注意,導致這種感覺或情緒變得更加敏感,反過來又加強對這種感覺或情緒的持續注意,由此產生精神交互作用,使得感覺或情緒一直固著在該情緒上。
需要 介紹 反應
由此,可將間歇強化分為四種,分別是固定比例強化、可變比例強化、固定時距強化和可變時距強化。它們同屬強化中正強化的內容,連續強化和間歇強化的效用,從行為的消退角度來看不盡相同。3.間歇強化更能克服強化物的飽厭現象在連續強化中,行為發生之后每次都給予強化物,很容易導致個體出現強化物的飽厭現象,雖然這種飽厭現象可以通過一些方式來延遲出現,比如每一次給予少量強化物、強化物品種多樣化等。
需要 發生 彩票
來源:科普中國 2017-12-27 11:08:00
觀察學習是班杜拉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個概念:所謂觀察學習,是指個體不需要直接參與學習活動,只憑對他人行為及其行為后果的觀察,就可以學到類似的行為1。替代性經驗由于不需要學習者本身去進行某種行為的學習,而是通過觀察他人行為獲得自我可能性的認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免于學習者進行某些行為,卻仍舊能夠對使其對該行為的實現可能性進行評估,從而提靈活的選擇學習行為,進而提高行為的效率。替代性強化:同樣來源于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他認為強化可以是替代強化的,即學習者如果觀察到他人成功和被贊揚的行為,就會增強產生同樣行為的傾向,如果看到失敗或受罰的行為,就會削弱或抑制發生這種行為的傾向2。
需要 受罰 學習
3、心理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問題而發展任務與第3個問題息息相關。其中認為心理發展是階段性的心理學家有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是在特定的社會時代背景中產生的,受到了存在主義哲學和格式塔心理學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吸收和發展了經典精神分析和自我心理學思想。以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為例:第一階段(0-1歲)發展任務:培養兒童對人和世界的基本信任,獲得“希望”的品質這是獲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階段。第二階段(1-3歲)發展任務:發展兒童的自主性,克服羞怯感,獲得“意志”的品質這是獲得自主感而避免懷疑感與羞恥感階段。
需要 信任 發展
新華社東京12月23日電(記者華義)日本一項新研究發現,通過檢測尿液中存在的一種生物標記,可以幫助診斷食物過敏的風險。東京大學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英國《科學報告》雜志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在有食物過敏問題實驗鼠的尿液中發現了一種名為PGDM的分子,這種分子的含量與過敏癥狀有明顯相關性。據介紹,目前對食物過敏的診斷需要進行皮膚點刺、口服食物激發等試驗,才能判斷患者對哪些食物過敏。研究人員認為,新發現的這種生物標記可用于判斷一個人是否有較高的食物過敏風險,有助開發更為快捷簡單的診斷方法。
需要 東京大學 華義
來源:科普中國 2017-12-25 17: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