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個體對某一事物的情緒體驗一直保持在某一水平的心理狀態。個體在幼稚期的情感特點是依賴性、自我中心,對能夠滿足其需要的對象投注情感。但是,如果上述自我中心式的強烈依附的情感作用一直不變,不能適應成人后的生活,就會產生情感固著。弗洛伊德認為,固著(fixation)是指行為方式發展的停滯及習慣反應的刻版化。日本心理學家森田正馬認為,神經癥就是因為情感固著以及精神交互作用而引起的。由于對某一事物存在精神拮抗,對它的感覺或情緒過度注意,導致這種感覺或情緒變得更加敏感,反過來又加強對這種感覺或情緒的持續注意,由此產生精神交互作用,使得感覺或情緒一直固著在該情緒上。
弗洛伊德 介紹 反應
來源:科普中國 2017-12-27 11:10:00
若是在榮格思想背景的基礎上,分析榮格之所以成為榮格的最重要因素的話,那么有三個有其重要的線索,涉及三位十分特殊的人物:弗洛伊德、“斐樂蒙”和衛禮賢。原型賦予某些心理內容以其獨特的形式,主要由原型所構成的集體無意識具有一種與所有的地方和所有的個人皆符合的大體相似的內容和行為方式,歷史中所有的重要的觀念,不管是宗教的、還是科學的、哲學的或倫理的觀念,都必然能夠回溯到一種或幾種原型,這些觀念的現代形式。然而,整個心理分析過程,包括以一種開放性的態度來對待病人潛意識的表現,包括認識與理解夢和原型意象的象征性意義,以及認識與理解自己的陰影,溝通自己的阿尼瑪和阿尼姆斯等等,都是與自性化密切相關的實際工作,在這種意義上,心理分析師仍然是積極主動的。
弗洛伊德 人格類型 分析
本能欲望尋找替代對象的過程是一個層層轉移、不斷妥協、逐步向上(升華)的過程,因而最終的替代對象與原初對象之間就會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越小,或者說替代對象與原初對象越接近,滿足感就越高,所以人在本能上總是渴望獲得最接近原初對象的替代性滿足。
弗洛伊德 分析 升華
基本觀點埃里克森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精神分析流派對孤獨的觀點精神分析對孤獨的分析主要以弗洛伊德關于童年早期經歷影響到人格發展的觀點——成年人的人格幾乎是在兒童五六歲時就完全形——為基礎。所以大學教育應給予學生更多關于自我同一性方面的知識,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建立起對自身的承諾以促進一種更加健康向上的親密感的形成,使大學生能成熟面對親密關系中的危機,為其今后步入成人發展的下一階段作更充足的準備,同時也有利于構建一種和諧積極的兩性關系。
弗洛伊德 人格發展 人際關系
來源:科普中國 2017-12-27 11: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