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觀點

  埃里克森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1

  在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中,埃里克森指出每一個階段的順利進行都建立在前一階段的任務完成之上。因此,埃里克森提出:對于青少年,只有在確立同一性之后才能夠建立真正的親密關系即真正的親密關系只能發生在已明確建立自我同一性和忠誠的伴侶之間。2

  而在一份真正的親密關系中,兩個個體的同一性會發生融合,但是任何一方都不會失去各自的同一 性。也只有當同一性形成方式發展得很完美——即同一性的真正配合和融合時才有可能真正體驗親密關系。對自己的同一性沒有把握的青少年,總是躲避人際間的親密關系或者使自己陷入一種“亂七八糟”的親密動作之中,既無真實的融合,也不是真正的自我放棄。3因為與他人發生愛的關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體。這里有自我犧牲或損失,只有這樣才能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系,從而獲得親密感,體驗著愛的實現;否則將產生孤獨感。

  因此,在成年早期階段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克服孤獨感,獲得親密感,體驗著愛的實現。

  精神分析流派對孤獨的觀點

  精神分析對孤獨的分析主要以弗洛伊德關于童年早期經歷影響到人格發展的觀點——成年人的人格幾乎是在兒童五六歲時就完全形——為基礎。

  早期的精神分析者就把孤獨的形成歸因于包括嬰兒期的自戀和敵對,兒童時期對于親密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以及早期的依戀的缺乏。而新弗洛伊德主義者承認童年期經歷有重要影響,但認為后來的經歷,特別是青春期和成年初期的經歷在人格形成上也非常重要,因此在孤獨的分析上也體現了這一特點。埃里克森在其關于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的重要理論中對孤獨有重要論述,認為成年早期(大約20-24歲)是親密關系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當青少年在青年后期或成人早期還沒有完成這種與別人的、與自己的內心資源的——親密關系時,他只能拘泥于刻板似的人際關系而不得不保持一種深邃的孤獨感。”這在一段時間里可能令人愉快,但若一個人不能超越這種生活方式,就會導致情緒和個人滿足感發展的嚴重滯后。“只有當同一性形成方式發展得很完美—是同一性的真正配合和融合時才有可能產生親密關系,這包括性的親密、友誼、共同感受等。

  沙利文在其精神病人的人際關系理論中提出孤獨是人格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動機系統的發展歷史是孤獨體驗得以形成的基礎。孤獨只有在前青年期及繼后的時期才會出現,并在前青年期達到頂峰,而接觸的需要,溫柔的需要,接納的需要及與同伴進行親切交流的需要是構成孤獨體驗的主要成分。

  此外,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對孤獨研究更為深刻,在其《逃避自由》中對孤獨進行了全面的闡述,認為資本主義不但使人們獲得傳統意義上的自由,而且還使人們得以享受更多的、積極的自由,一種活力、判斷力和責任感的自我在資本主義的孕育下成長起來了。每一個人都得完全自力更生,顯然加快了“個人化”的過程。正是在這種使人獲得自由的過程中,使人與人間的聯系減少,使個體從整體中游離出來,孤獨地面對世界。而要去除孤獨、不安全感,弗洛姆從心理機制角度分析了逃避自由的三種方式:(1)對孤獨的克制;(2)對世界的憎恨;(3)使個性喪失。

  局限

  埃里克森缺乏高級訓練,在其思維上很容易表現出來。他的理論缺乏特定的邏輯一致性。例如,對于他為什么選擇“親密對孤獨”這一標識來描述成年早期的發展特征就不是很清楚。很可能存在其他表示也可能同樣適合。

  除此之外,埃里克森關于親密感和同一性的關系的論斷曾遭許多研究者質疑, 因為盡管在同一性和親密感的衡量指標上的得分認為是相關的。 但難以確定是否某一領域的發展確實導致了另一領域的發展。3

  埃里克森的理論與其他理論相比缺乏實踐意義。他的理論沒有涉及與之相關的治療,而且不像其他理論,埃里克森的理論相當少地被用于解決現實問題。

  啟示

  隨著社會現代化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復雜和多變,人們對交往的渴望日益強烈,隨之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與之有關的情緒困擾,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令人痛苦的孤獨感。許多人感到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難以建立親密友好的人際關系,相互溝通困難,交往的渴望不能得到滿足。

  大學生是成年早期個體中的重要群體,在人群擁濟的大學校園,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并沒有像我們想象地那般密切無間。由于自身的性格,家庭的關系,學習壓力,新的生活方式等等,孤獨感已成為大學校園中不忽視的重要心理問題。個人在成長的進程中較早結束對個體的未來的探索,完成對自身的認識,形成自我生涯的規劃,明確對未來的投入,能較好地降低個人在今后處理親密關系中的危機態度, 建立良好的親密感。 所以大學教育應給予學生更多關于自我同一性方面的知識, 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建立起對自身的承諾以促進一種更加健康向上的親密感的形成,使大學生能成熟面對親密關系中的危機,為其今后步入成人發展的下一階段作更充足的準備,同時也有利于構建一種和諧積極的兩性關系。

本文由四川傳媒學院教授鄭高鵬進行科學性把關

親密對孤獨

圖文簡介

基本觀點埃里克森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精神分析流派對孤獨的觀點精神分析對孤獨的分析主要以弗洛伊德關于童年早期經歷影響到人格發展的觀點——成年人的人格幾乎是在兒童五六歲時就完全形——為基礎。所以大學教育應給予學生更多關于自我同一性方面的知識,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建立起對自身的承諾以促進一種更加健康向上的親密感的形成,使大學生能成熟面對親密關系中的危機,為其今后步入成人發展的下一階段作更充足的準備,同時也有利于構建一種和諧積極的兩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