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地球看作一個大的生命體,它本身擁有著巨大能量,并且在不斷地運動著。地震就像它的脈搏,巖漿如同它的血液,火山噴發好像它在通過鼻孔呼吸。
來源:科學原理一點通 2018-08-27 09:03:16
自古代以來人們對地震預測的研究不曾停止,東漢時期著名科學家張衡發明了可以觀測地震的“地動儀”。但事實上,預測地震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有太多不確定因素存在。
來源:科學原理一點通 2018-08-31 07:02:17
馬瑾,是我國構造物理與構造地質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她的一生不斷拓展研究領域,在構造變形過程和機制、構造物理理論方法和實驗、地震機理和預測等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學術造詣享譽海內外。
來源:科技前沿大師談 2018-11-14 16:29:09
有的地震可以摧毀高樓大廈,有的卻讓人一點感覺都沒有,直到新聞上報道或地震局發布消息,才被知曉。同時,在新聞上看到的有關地震的消息,報道里提到的“XX級”地震,這里的“級”指的便是震級。
來源:科學原理一點通 2019-01-12 09:15:57
地震是常見的地質災害,也是立體災難,地震除了破壞地表、建筑物以外,還會伴有次生災害,如:火災、水災、毒氣泄漏、放射污染、細菌污染、瘟疫等,給人類和社會造成巨大損失。
來源:科學原理一點通 2019-05-10 17:31:52
掌握地震后如何正確使用手機也非常重要,比如,保持手機電力、高效使用手機等。手機電量撐得越久,獲救的希望也就相應增大。
來源:科學原理一點通 2019-07-21 07:40:59
地震是由地殼運動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我國是地震災害多發的國家,地震分布廣、震級高、震源淺、災害重。抗震技術在我國有廣泛應用空間。
來源:科學原理一點通 2019-11-08 15: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