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瑾,1934年11月出生于江蘇如皋。1956年畢業于北京地質學院,后出國留學。是我國構造物理與構造地質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她的一生不斷拓展研究領域,在構造變形過程和機制、構造物理理論方法和實驗、地震機理和預測等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學術造詣享譽海內外。她提出的相關理論為我國的地震預測研究走向物理預測開拓了重要的方向。

作為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她認為理論研究不能脫離實際,因此在野外科考時,她帶著學生們“翻墻攀高、采花照相”。野外作業辛苦,但在學生們的印象中,她總能用“小姑娘般的銀鈴笑聲”感染其他人,因此,在學生們眼中她是位和藹可親的“80后老太”。

在學術研究上,馬瑾始終堅持“一線”“一手”——一線調查和一手資料。國內外多個典型褶皺區、四川石油會戰區、新豐江水庫地震現場以及邢臺、海城、唐山等多個強震現場,都是馬瑾曾進行野外調查的地方。馬瑾關于褶皺和斷層成因機制及應力場的實驗研究,在構造地質研究中具有開創意義。她參與的“斷裂——地塊系統變形特征、物理場演化及其與地震活動關系”等課題研究對我國地震構造物理學的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她領導的“構造變形與地震成因機制及地震前兆”實驗研究和她提出的“亞失穩理論”為地震的物理預測研究開拓了新思路。

除了對科學事業孜孜不倦的摯誠態度外,馬瑾也從未忘記自己作為女科學家的獨特使命。她專門給年輕女科技工作者開出“藥方”:科學研究其實是很有趣的,只要你有好奇心,什么時候學習和努力都不晚。只要趕走了腦子里的“男尊女卑”,又有好奇心,肯堅持,巾幗就會超過須眉。她也時常在呼吁社會給予女性科研工作者更多的關注上奮力奔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2018年8月12日,這位著名的科學家因病逝世,揮手告別了她奮斗了一生的地質舞臺。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鐘情地質 流芳遠長——馬瑾

圖文簡介

馬瑾,是我國構造物理與構造地質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她的一生不斷拓展研究領域,在構造變形過程和機制、構造物理理論方法和實驗、地震機理和預測等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學術造詣享譽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