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由地殼運動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我國是地震災害多發的國家,地震分布廣、震級高、震源淺、災害重。抗震技術在我國有廣泛應用空間。
在實際的抗震過程中,人們提出了三種對抗地震的機制:抗震、減震和隔震。抗震是指通過強化建筑物骨架、增加耐力壁、設置斜支柱等,將整個建筑物牢牢固定住,使其可“承受住”地震的搖晃。抗震是每一處房屋都應該具備的基礎功能。
?
?
減震是在建筑物地基與房梁中間安裝可動式減震裝置,借此吸收震動,使震動不易傳導到建筑物上,從而“抑制”地震產生的搖晃。減震是通過物理手段將破壞“遷移”的應對地震的方式。
隔震是在建筑物基礎與地基之間安裝可動式隔震裝置,借此使震動分散開來,通過使建筑物與地基脫離,從而“避免”受到地震搖晃的影響。
但無論是哪種抗震機制,都有利有弊,在不同情況下發揮各自的作用,它們在房屋的普及程度也各不相同。一般來說,抗震結構的房屋可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較高的耐震性能,它對房屋的建造地址沒有要求,當地震發生時,這樣的房屋會感受到與周圍相同的劇烈搖晃,當余震反復發生時,房屋還是會受到破壞,這種抗震結構的房屋基本不需要后期維護,比較容易進行改造;使用減震機制的房屋的規模不同,其成本也會出現相應的增減,它與抗震機制的房屋選址條件相同,當地震來臨時,這種房屋比周圍的房屋震感小——尤其是二層,它可以減小余震反復發生帶來的破壞,而且比較容易進行改造,但有的房屋需要進行維護。
隔震的房屋工程量比較大,因此,其成本也是各種機制中最高的,此外,它必須在較堅固的地基上進行作業。當地震發生時,這種隔震機制的房屋幾乎沒有震感,在余震反復的情況下,建筑物也基本沒有損傷。但是,這種房屋必須進行定期的維護,想要對其進行改造要從基礎開始,因此它的成本也是最高的。
抗震、隔震、減震的地震能量的吸收方法也各不相同:抗震是將“地震能源”造成建筑物框架的變形及損壞吸收;隔震是利用隔震裝置的黏彈性體(橡膠及彈簧等)吸收“地震能源”;減震是利用減震裝置上黏彈性體(橡膠及彈簧等)的變形來吸收“地震能源”。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