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新華社倫敦1月 10日電人類對宇宙的認識盡管有了長足進步,但大量謎團仍困擾科學界,比如地球邊上的月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月球起源的假說有多種,其中一個主流觀點認為,它形成于一次地球與一個火星般大小的天體撞擊所產生的碎片。研究人員認為,地球可能曾經有許多衛星,地球受撞擊形成一個衛星時,可能另一個衛星已經存在。地球的潮汐力會將衛星“向外推”,不同衛星之間的引力作用又讓它們改變軌道、撞擊甚至聚合。在配發的新聞與評論文章中,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學者加雷思·柯林斯說,這項研究“復興了”迄今為止被大多數人摒棄的一種假說,即一系列較小且更為頻繁的撞擊、而非一次巨大碰撞形成了月球。
行星 以色列魏... 假說
來源:科普中國 2017-12-27 16:37:00
新華社電月球起源的假說有多種,其中一個主流觀點認為,它形成于一次地球與一個火星般大小的天體撞擊所產生的碎片。這解釋了月球為什么看起來主要由類似地球的物質組成,而不是地球和其他行星物質的混合體。由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學者領銜的團隊,利用數據模型模擬了眾多體積并不屬于巨型級別的較大行星撞擊原始地球的狀況。研究人員認為,地球可能曾經有許多衛星,地球受撞擊形成一個衛星時,可能另一個衛星已經存在。地球的潮汐力會將衛星“向外推”,不同衛星之間的引力作用又讓它們改變軌道、撞擊甚至聚合。大約要20次能形成衛星的撞擊,才會最終“組裝”成一個月球。
月球被廣泛認為是由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與早期地球相撞而形成的。由于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同,得出的答案有較大差異:有些科學家認為月球比太陽系晚1億年形成,也有的認為月球更年輕一些,差不多比太陽系晚1.5億至2億年形成。而此前另一項研究曾利用不同方法分析這些鋯石微粒,得出月球比太陽系晚6800萬年誕生的結論。此次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他們得出的月球年齡“高度精確”、“可靠”,將有助于認識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的演化。科學家們對此都很興奮,因為這很可能是揭示地球和太陽系演變的又一把重要鑰匙。他們認為,這能解釋月球為什么看起來主要由類似地球的物質組成,而不是地球和其他行星物質的混合體。
行星 凱文·麥... 分析
作為尋找第九顆行星強有力的競爭團隊,謝帕德和特魯吉羅團隊利用位于智利和美國夏威夷的超大型望遠鏡,已經搜索了大約全天10%的區域,但仍未找到第九顆行星的蛛絲馬跡,因為目前的數據只能給出這顆可能存在行星的大致軌道,如果正好位于近日點。他們認為第九顆行星很可能是在距離太陽較近的區域形成,但由于受到木星和土星的引力作用,慢慢被甩到太陽系邊緣,而且如果未來能夠觀測證實行星存在,通過分析行星的成分可以反推其形成歷史,但這一切都有賴于觀測。自1781年赫歇爾發現天王星后,天文學家就注意到這顆行星的軌道觀測值與理論計算值之間有偏差,于是有人預言在天王星軌道外還有一顆行星,正是這顆行星的引力導致天王星軌道的偏差。
行星 天體 太陽系
在這項新發現中, NASA與谷歌聯合找出了該行星系統的第8顆行星:開普勒-90i,這使得人類首次在太陽系外,找到由8顆行星組成的行星系統。在隨后的觀測中,科學家發現了更多與太陽系相似的特征:開普勒-90擁有7顆行星,較小的行星距恒星更近,較大的行星占據外側軌道。巨人的肩膀——開普勒天文望遠鏡在擁有一個穩定的觀測環境之后,開普勒望遠鏡開始采用“凌日法”來觀測行星,即行星在軌道上運行的時候擋在恒星前面時會導致恒星的亮度稍微降低,如果觀測到連續三次凌日,就可以確定它是顆凌日行星。它采用“凌日法”來觀測行星,即行星在軌道上運行的時候擋在恒星前面時會導致恒星的亮度稍微降低,就像是我們所觀測到的日食,只不過“月球”并不是一顆行星。
行星 人工智能 凌日
來源:科普中國 2017-12-25 17:35:00
行星 估算 公布
來源:科普中國 2019-09-19 17:18:20
金星亮度很高,它常常被人觀測到。
行星 金星
來源:科學原理一點通 2018-07-27 13:08:45
如何用均勻有序的運動來描述看起來不規則的行星運動?
行星
來源:科學原理一點通 2018-07-30 15: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