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尚永豐,1994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99年到哈佛大學做博士后,后被哈佛大學醫學院聘為講師;2002年回國,在北京大學醫學部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同年他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受聘為國家教育部第五批“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1年至今擔任天津醫科大學校長。
挫折 尚永豐
來源:科普信息化建設2 2017-06-28 15:04:42
美國學者伯科威茨受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在所著《攻擊:社會心理學的分析》(Aggression: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中修正多拉德的挫折—攻擊理論,提出了工具理論。他引入“憤怒”的概念作為挫折與攻擊之間的中介因素,認為憤怒指一種情感狀態,這種情感狀態受到挫折,并在一定的刺激下誘發反應。攻擊不一定以挫折因素為目標,在挫折過程中積蓄的內驅力亦可產生攻擊反應。他強調由挫折產生的憤怒積蓄要通過攻擊釋放,憤怒是工具性攻擊的必要條件。工具性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與經典條件反射的不同之處,在于經典條件反射中,動物的行為反應由條件刺激控制,受強化物的規定。
挫折 介紹 伯科威茨
來源:科普中國 2017-12-27 11:08:00
挫折忍耐力(frustration tolerance),也稱為“挫折容忍力”,指個人遭受挫折時能承受精神上的打擊而免于心理或行為失常的能力。具有挫折忍耐力可以避免遇到挫折時痛苦、沮喪、悲觀、失望而引起粗暴的攻擊行為,可給人的教益、砥礪意志,使人更成熟、堅強。受人的生理條件、氣質類型、挫折經驗、人生觀、價值取向及對挫折的主觀判斷等因素的制約。一般健康者、具樂觀精神者比體弱多病或生理有缺陷者、抑郁質者、軟弱者更能容忍挫折。
挫折 世界觀 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