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可逆圖形是一種特殊知覺刺激,是可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知覺組織之間“自發”切換的刺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逆圖形的轉換可以由知覺者有意識地控制。可逆圖形與人的知覺選擇性有關。知覺選擇性是指人根據當前的需要,對外來刺激有選擇地作為知覺對象進行組織加工的過程。這就是說,我們并不是對同時作用于感覺器官的所有刺激都進行反映,而是選擇一個或幾個刺激。這些被選擇的刺激就是知覺對象,其他沒有被選擇的就成了知覺背景。知覺對象和知覺背景之間的關系是相對的。此時的知覺對象可以成為彼時的知覺背景,而此時的知覺背景也可以成為彼時的知覺對象,它們之間是可以不斷發生對換的。
反映 切換 刺激
來源:科普中國 2017-12-27 11:10:00
根據心理活動受主觀控制的情況,又可以分為意識的心理活動和無意識的心理活動(自動的心理活動)。心理現象(mental phenomenon):心理學研究對象,心理活動的表現形式。分為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征三類。心理過程是心理現象的動態表現形式,包括知、情、意三個方面,具體指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言語等認知活動過程以及情緒活動和意志活動的過程。心理狀態指在一段時間里相對穩定的心理活動,如認知過程中聚精會神狀態和注意渙散狀態,情緒過程中心境狀態和激情狀態,意志過程中信心狀態和憂郁狀態等。心理特征指心理活動進行時經常表現出的穩定特點,如有人觀察敏銳,有人觀察粗枝大葉。
反映 心理 思維
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是一種心理現象。在客觀事物的作用下,心理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發生、發展的過程。通常包括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與意志過程三個方面。情緒情感過程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某種態度的體驗,意志過程是人有意識的客服困難以達到一定目標的過程。根據認知加工水平或受意識調節水平的不同,心理過程分為低級心理過程和高級心理過程。低級心理過程(low mental process)指的是反映事物外部特點和外部聯系的心理過程,包括感覺和知覺。知覺(perception):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各個部分或屬性的整體反映。可分為空間知覺、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
反映 人腦 內臟
兒童最初擺弄物體時只是一種延遲模仿,只有過一段時間,兒童頓悟或條件具備時,才出現模仿性游戲,進而發展到能反映客體的功能及社會用途,也可能使客體的外形、位置及其性質等發生變化。隨兒童年齡增長,其內容和形式越來越復雜,兒童滿足于玩弄客體的動作本身,到對客體本身發生興趣,關心客體本身特征。
反映 力量 區分
來源:科普中國 2017-12-27 11:08:00
實物概念是兒童早期掌握的主要概念,是基于實際可感知的物體所形成的對物體特征的直接反映。根據兒童概括特點的發展,可歸納出實物概念具有。因此,每個兒童所掌握的同一概念的深度和廣度是不同的,同一兒童在不同發展階段所掌握的同一概念的深度和廣度也是不同的。心理實驗表明:幼兒實物概念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開始,幼兒是根據物體的顏色、形狀、或在生活中直接感知到物體的實際聯系來概括,只有把有關物體歸在一起。然后,發展到能按物體的某一突出的非本質的特點來進行概括,形成初步的實物概念。最后,才學會按照物體的本質特征來進行概括,從而形成實物概念。
反映 功用 發展
反映 互聯網 君舟
來源:科普中國 2019-09-19 17: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