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國外許多學者的研究都支持趨近和回避動機額葉皮層偏側化的理論,這意味著趨近和回避動機的區分從神經解剖形態學上得到了證實。趨近和回避動機前額葉皮層偏側化的證實不僅幫助回答了趨近和回避動機區分的兩個最基本的理論問題,它還為一系列心理病理問題的解釋、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有益途徑。趨近和回避系統失調的情緒模型近來Youngstrom和Izard。當趨近系統、回避系統過高或過低,或者趨近與回避組合發生沖突時,個體就會表現出相應的情緒與行為障礙。如圖1,高趨近、低回避的動機特質可以預測兒童的品行障礙和注意缺失多動障礙,過低的趨近動機特質可以預測抑郁,高的回避動機和中等程度的BAS特質可以預測廣泛性焦慮,高回避和高趨近相結合的特質可以預測混合性躁狂。
刺激 分類 動機系統
來源:科普中國 2017-12-27 11:10:00
可逆圖形是一種特殊知覺刺激,是可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知覺組織之間“自發”切換的刺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逆圖形的轉換可以由知覺者有意識地控制。可逆圖形與人的知覺選擇性有關。知覺選擇性是指人根據當前的需要,對外來刺激有選擇地作為知覺對象進行組織加工的過程。這就是說,我們并不是對同時作用于感覺器官的所有刺激都進行反映,而是選擇一個或幾個刺激。這些被選擇的刺激就是知覺對象,其他沒有被選擇的就成了知覺背景。知覺對象和知覺背景之間的關系是相對的。此時的知覺對象可以成為彼時的知覺背景,而此時的知覺背景也可以成為彼時的知覺對象,它們之間是可以不斷發生對換的。
刺激 切換 加工
觸覺刺激指的是從外部作用人體的刺激,使皮膚產生觸覺的適宜機械刺激。前者指置于被試皮膚表面而產生觸覺的刺激,后者指被試主動觸摸而產生的觸覺刺激。人體表面由于觸覺感受器、皮膚觸點的分布密度不同,不同部位產生觸覺所需的最低刺激強度也不同。實驗室中通常用毛發觸覺計呈現觸覺刺激,研究人的觸覺感受性。兩點閾(two-point threshold):當個刺激點同時作用于皮膚時,皮膚能感覺發到兩個刺激點的最小刺激,是皮膚觸覺敏感性指標,其大小隨著身體部位的不同而存在差異。觸覺感受野(touch receptive field):高等動物大腦皮質中央后回的觸覺細胞在外周皮膚上對應的感受區域。
刺激 產生 介紹
模板匹配說:這種假設認為,模式識別是將一個刺激模式提供的信息,與長時記憶中已經存儲的該模式的表征相匹配。第一層小鬼叫圖像鬼,它的作用是把外界信號登記下來,第二層小鬼叫特征鬼,它對圖像鬼保留下來的映像進行分析,找出他們的各種特征,以對字母的特征分析為例,有的特征鬼負責分析垂直線,有的負責分析水平線,有的負責分析角……一個特征鬼發現了正在尋找的某一特征時。第四層小鬼交決策鬼,它要來自所有認知鬼的呼聲,并決定誰發出的信號最多,因而識別出環境種出現的模式,還如上說,由于認知鬼Q的呼聲最高,而O\\R的呼聲次之,因而識別出環境種出現的模式,還如上說,由于Q貝選中被認知出來,鬼域堂型它似乎不夠嚴肅,但有它合理的地方。
刺激 分析 匹配
根據睡眠過程中腦電圖表現、眼球運動情況和肌張力變化,將睡眠分為非快速眼球運動睡眠(non rapid eye movem ent sleep, NREMS)和快速眼球運動睡眠(rapid eye m ovem entsleep, REMS)兩種時相。RE M S以腦電圖低幅快波和肌肉松弛為特征,又稱快波睡眠或異相睡眠,有助于記憶形成及鞏固、促進腦成熟發育及腦功能修復等。睡眠時相的轉換正常成年人入睡后,首先進入慢波相,通常依次為1~2~3~4~3~2等期,歷時70~120分鐘不等,即轉入異相睡眠,約5~15分鐘,這樣便結束第1個時相轉換,接著又開始慢波相,并轉入下一個異相睡眠,如此周而復始地進行下去。將睡眠不同時相和覺醒態按出現先后的時間序列排列,可繪制成睡眠圖,也就是睡眠—覺醒周期模式了,它能直觀地反映睡眠各時相的動態變化。
刺激 喚醒 張力
來源:科普中國 2017-12-27 11:08:00
作為一名眩暈小醫僧,常常會被人問起,暈車這玩意兒該怎么破?其實作者自己也暈車,不僅暈車,還暈飛機。那么這個“暈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實啊,是一部分人當機體處在運動的各種載具中時(如飛機、汽車、輪船等),由于受到加速度和視覺刺激,深感覺刺激的影響,造成一系列前庭系統的過度反應而出現頭暈、全身乏力、惡心、嘔吐、面色蒼白等不適,醫學稱之為暈動癥或者運動病。女性,特別是有暈動癥家族遺傳史的女性,當乘坐交通工具過于顛簸、乘坐時間較長、乘坐位置靠后、有異味刺激或體質虛弱、月經期、妊娠期、或過飽、饑餓、情緒低落等情況均容易出現暈車表現。這樣,前庭感受細胞會受到內淋巴流動和耳石重力不斷變化的刺激,膜電位大小變化所產生的神經沖動,會使前庭器官受到急性和慢性交替的刺激。
刺激 乘車 前庭
來源:科普中國 2018-04-10 05:04:00
在門診經常會遇到這樣主訴的病人:咽部異物感、咽干、咽癢、灼熱感、咽痛、口臭、口苦、長期聲嘶等,電子纖維喉鏡檢查發現咽喉部黏膜充血水腫。2、咽喉反流的發病原因A.直接刺激反流的胃酸直接刺激咽喉黏膜引起損傷及不適主訴。B.迷走反射反流的物質可以刺激遠端食管,引起迷走反射,引發的慢性咳嗽和清嗓可以對聲帶黏膜造成損傷,同時可以引起上食道括約肌的松弛反射,使反流物進入到咽喉部引起損傷。主要包括減少晚餐攝入、避免睡前進食、抬高床頭、戒煙酒濃茶咖啡及高脂類食物、甜食、酸性水果(橘子,楊梅等)、減肥等,前二者被認為尤為重要,甚至研究發現單純生活方式改善即可以使咽喉部不適癥狀獲得明顯緩解,從而提出把生活方式的改善作為主要治療的觀點。
刺激 反射 咽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