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 娟 蕪湖市第四人民醫院 副主任醫師

審核:王道金 蕪湖市第四人民醫院 主任醫師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精力充沛的孩子:他們小手小腳一刻不停,難以長時間專注于一件事情;情緒容易波動,愛發脾氣、難管教;做事拖拉磨蹭,令家長和老師頭疼不已。在大眾眼中,這些孩子往往被貼上“調皮搗蛋”“不聽話”的標簽,甚至被認為是“多動癥”。然而,事實遠比這些表象復雜得多。

今天,讓我們一起撥開迷霧,從誤解走向理解,探索隱藏在“好動”背后的醫學真相——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一、什么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俗稱“多動癥”, 根據《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ADHD是兒童青少年中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也是兒科門診最常見的行為問題之一。ADHD主要表現為與年齡不符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分場合的過度活動、情緒不穩定及沖動行為。這些表現通常始于童年期,并顯著影響兒童學業、社交、家庭關系等社會功能。但患兒的智力水平通常正常。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ADHD影響5%~8%的兒童,其中大多數是男孩,并且常常持續到成年。在我國,這一比例為6.26%,相當于約2300萬兒童受到影響。此外,約65%的ADHD患兒還存在一種以上共患病,如對立違抗障礙、學習障礙、情緒障礙或適應障礙等。

ADHD不僅損害孩子的學習功能,導致成績不佳、同伴關系緊張,還會對全生命周期造成廣泛影響,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因此,早期識別、診斷并及時接受科學干預,對于改善ADHD的預后至關重要。

二、什么原因會導致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目前研究認為,ADHD的發生是由遺傳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復雜的交互作用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發育異常,進一步引發認知功能損害,最終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多動、行為沖動等核心癥狀。

微效應多基因變異增加患ADHD的風險;環境因素,如母親懷孕期吸煙、早產、出生低體重等也都可能增加兒童患ADHD的風險。此外,研究發現,ADHD兒童腦皮層發育普遍比健康兒童滯后2~3年。這并非因為他們的大腦“過于活躍”,而是由于神經元突觸間隙中神經遞質水平異常,影響腦功能的協調性。

可以將神經元突觸間隙想象為一個信號傳遞的中轉站,而神經遞質則是負責搬運信息的“快遞員”。

ADHD兒童的大腦中,“快遞員”數量不足,使得各腦區之間的溝通受阻,進而出現注意力、情緒、行為等問題。

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核心癥狀與繼發表現

1.核心癥狀

(1)注意缺陷:表現為注意力難以集中,維持時間短,容易分心。孩子可能在課堂上無法專心聽講,經常遺漏細節,或者在完成任務時顯得心不在焉。

(2)多動:表現為小動作頻繁,無法安坐,東張西望,常離開座位走動。往往不分場合,即使在需要安靜或遵守規則的環境中(如教室、圖書館),孩子也可能表現出明顯的過度活動。

(3)沖動:表現為克制力差,易怒沖動,行為冒失,缺乏深思熟慮。例如,孩子可能會在他人說話時隨意插嘴,或者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擅自行動。這種沖動性不僅影響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還可能導致人際關系緊張,甚至引發沖突。

2.繼發癥狀

(1)學習困難:因注意力不集中,課堂知識吸收不全,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2)視覺-空間位置障礙:左右分辨困難,可能出現顛倒字,如將“b”看成“d”。

(3)肢體活動不協調:動作笨拙,精細運動靈活性差。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四、關于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三大認知誤區

誤區一:“ADHD兒童好動,是不是因為大腦活動太強了?”

研究表明,ADHD兒童的多動行為并非源于大腦活動過強,而是由于大腦神經遞質水平異常,導致神經電活動不充分。換句話說,他們的大腦“搬運工”不夠多,無法協調各區域的活動。

誤區二:“調皮好動就是多動癥嗎?”

調皮好動與ADHD有本質區別。調皮活潑的孩子也可以表現活動多,但他們通常能夠根據環境要求調整自己的行為,比如在需要安靜的場合保持安靜。而ADHD兒童常表現出不分場合的過度活動和沖動行為,且活動量顯著高于同齡人。

誤區三:“多動癥不用管,長大就會好?”

ADHD已被公認為一種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疾病。其中,60%~80%的患兒癥狀可持續到青春期,50.9%的癥狀延續至成年期。因此,早期干預和治療至關重要。

五、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如何干預?

ADHD的理想干預方式是藥物與非藥物方法相結合。非藥物治療手段多樣,包括行為治療、家長管理培訓、學校干預、運動訓練、飲食調整、正念和生物反饋等。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干預重點有所不同。

1. 藥物治療

對于6歲以上的學齡期兒童,醫生通常建議藥物結合非藥物治療。藥物可以減輕多動和沖動行為,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學習能力和身體協調性。常用藥物如哌甲酯和托莫西汀,可通過調節大腦神經元突觸間隙的神經遞質水平(如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有效緩解ADHD的核心癥狀。

2.心理治療

可以幫助孩子及其家人更好地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制定明確規則、列出活動清單及其他結構化的日常安排,幫助孩子學會控制自己行為。

3.教育與培訓

患多動癥孩子需要學習社交技能,例如如何等待輪次、分享玩具、尋求幫助或應對困境。家長則需要了解ADHD,以及它如何影響家庭生活,并學習如何有效處理因孩子的破壞性行為可能在家中產生的負性情緒。

六、家庭養育科學指南

建立有效溝通:采用“積極傾聽+明確指令”的模式,減少親子沖突。

創建結構化環境:制定規律作息表,使用視覺化工具(如任務清單)幫助孩子更好地規劃時間。

正向激勵體系:及時表揚和強化恰當行為,避免過度批評。

情緒管理引導:通過繪本閱讀、角色扮演等方式,幫助孩子識別和表達情緒。

總之,ADHD并非不可戰勝,而是需要用科學的態度去理解、用耐心和愛心去應對的一種挑戰。通過早期識別、科學干預和家庭、學校支持,不僅可以幫助ADHD兒童克服困難,還能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他們的成長之路保駕護航。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獨特的星星,只要我們用心點亮,他們終將綻放屬于自己的光芒。

參考文獻

1.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早期識別、規范診斷和治療的兒科專家共識[J].中華兒科雜志,2020,58(03):188-193.

2.THOMAS R, SANDERS S, DOUST J, et al. Prevalence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ediatrics,2015,135(4):e994-1001.

3.LI F, CUI Y, LI Y, GUO L,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schoo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diagnostic data from detailed clinical assessments of 17,524 individuals[J].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22,63(1):34-46.

4.鄭毅, 劉靖. 中國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防治指南(第二版)[J].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15.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