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的粗細和身體一系列健康指標相關。
撰文 | 皮卡龍妙蛙
健康與否,究竟如何定義?
在臨床上,評估一個人的健康和營養狀況,采用的指標和體系很多,常用的有身高體重指數(BMI)、腰圍、腰臀比、皮褶厚度、身體組成分析、血脂,等等。這些指標有不同的適用場景,也對應著各自的局限性。比如,世界衛生組織(WHO)用BMI來劃分級別,成年人BMI≥25時為超重(overweight);BMI≥30為肥胖(obese)。這一指標適用于大多數成年人,但是由于指標的計算只考慮身高和體重的絕對數值,就會出現一種特殊的情況:一位健身愛好者,體脂率極低,擁有八塊腹肌,肌肉維度巨大,體重也大,用BMI算出來指數超過30,因此被定義為肥胖。這顯然不合理,所以醫學上對于肥胖和營養狀況的判定通常是綜合不同的指標,并非一概而論[1]。
研究表明,肥胖是心血管的最大殺手。肥胖率的日益提升,直接導致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也連年上升,造成巨大的公共衛生負擔。實際上,開篇提到的那些評估指標主要反映的都是身體脂肪含量,其目的是一致的:幫助每個人達到健康的身體脂肪百分比,既不會低到營養不良,也不會高到使人面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盡管在醫學上人們追求更精準的指標去判斷患者的健康情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一種簡單快捷的方法可以判斷自己是否處于不健康的狀態,就可以便于我們及時調整生活方式,或提早接受治療,預防嚴重疾病的發生,避免走進醫院去承受更多的痛苦。
2019年亞太心臟病學會(APSC)大會上展示了一項研究成果,結論是脖子的粗細(頸圍)跟心腦血管患病率正相關。該研究探討了頸圍與不同身體檢測指標的相關性,發現較高的頸圍與高密度脂蛋白(HDL)膽固醇(一種好膽固醇)偏低、甘油三酯偏高和空腹血糖偏高正相關。通俗地說就是,脖子粗反映了身體脂肪含量,而身體脂肪含量,又直接影響一系列與健康相關的代謝通路,所以脖子的粗細可以作為可能預測疾病的發生的一個替代指標[2]。
對頸圍和身體健康情況的臨床研究,其實在以前就引起人們的關注。2016年,土耳其的一項針對年輕男性人群的回顧性研究發現,脖子粗細除了跟體重、腰圍、BMI這些常見指標成正相關,還跟一個更加隱蔽、不好測量的指標——心外膜脂肪厚度正相關。
心外膜脂肪位于心臟表面,尤其在冠狀動脈(供應心臟自身的血液)周圍,在正常生理條件下,心外膜脂肪可以保護心臟免受過高循環水平的脂肪酸影響,在高需求時作為局部能量來源,將脂肪酸輸送到心肌,對心臟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保護的作用。但是,過厚的心外膜脂肪也是多種促炎和促動脈粥樣硬化細胞因子的來源(如腫瘤壞死因子-α、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白介素-6、瘦素、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1和血管緊張素原等)。
總體而言,心外膜脂肪在健康情況下對血管功能和能量分配起到保護調節作用;但在擴張時,它會轉變為有害的脂毒性、促血栓和促炎性的組織。因此,頸圍作為一個更簡單、更直接的篩查指標,有希望作為一個更加難以測量但是較為重要的身體指標的替代品[3]。
高血壓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雖然測量血壓是一個又快速又簡單的事,但是由于許多人對血壓的重視程度不足,在臨床上經常會出現不知道自己已經患有高血壓的患者,有些甚至已經出現嚴重的器官并發癥。2020年,我國海南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頸圍越粗,患者的血壓預測值就越高。關于其機理尚不明確,作者猜測,頸圍增加體現了上半身皮下脂肪組織的增多,其中成熟脂肪細胞不斷合成和分泌瘦素等脂肪因子,增加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并釋放兒茶酚胺引起動脈收縮,導致血壓上升[4]。
回看這些關于頸圍和各種健康指標的研究,其底層原理不難分析:身體一大半的脂肪集中在上半身,頸部脂肪厚度又可以直接體現上半身皮下脂肪含量;作為一個間接的替代測量指標,脖子粗,通常意味著全身的脂肪含量高,也就是肥胖[5]。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不妨說“脖子是脂肪的代言人”。
除此之外,脖子粗的問題還體現在更多方面。脖子越粗,通常意味著氣道變窄,平躺時,舌根和氣道內壁的脂肪組織就更可能會占據氣道的空間,讓空氣難以通過喉嚨到達肺部。雖然人們已經對胖人打呼嚕習以為常了,但最嚴重的情況下,氣道會被完全阻塞,導致睡眠時反復發作的呼吸停止,也就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 (OSA);同時也會增加一些其他風險,如心血管問題、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和抑郁癥[6]。

圖2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的原理 | 來源:myentspecialist
那如何測量脖子的粗細呢?來自圖爾庫大學的生物醫學專家Francisco M. Acosta博士介紹了一種較為規范的方法:站立或端坐狀態下,脖子伸直,肩膀放松,在甲狀軟骨上(即男性的喉結),垂直于脖子的縱軸,使用不可延伸的金屬卷尺進行測量。對于男性頸圍大于37 厘米和女性頸圍大于34厘米可以被定義為超重,頸圍大于39.5 厘米的男性和大于36.5厘米的女性可被定義為肥胖[6]。該指標是針對以色列人群的,對于不同人種,這個界限值也會有所不同。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健康人的頸圍,男性為小于38厘米,女性小于35厘米。對于我國人群適用的指標,目前還沒有統一規定。
然而,就像BMI指標不適用于肌肉含量較多的健身愛好者一樣,測量脖子的粗細程度當然也有其局限性。有人先天脖子偏粗,摔跤運動員更是對脖子進行專項訓練,那這一部分人的脖子粗細就缺乏預測意義了。
為了把健康這一個簡單而又復雜的問題放到每一個人的眼皮子底下,相信越來越多的研究會把脖子這個看起來簡單的東西,搞得更清楚。
參考文獻[1]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obesity-and-overweight[2] https://aseancardiology.org/index.php[3]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053195/[4]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676568/[5] https://www.brgeneral.org/news-blog/2023/august/thick-neck-big-problems/[6] https://www.salon.com/2024/07/09/the-surprising-link-between-neck-thickness-and-health/

來源: 科普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