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為何成為“肥胖高發期”?】
1. 飲食結構失衡
春節聚餐多攝入高熱量食物(如油炸食品、甜點、臘味等),日均熱量攝入可達3000-4000千卡(遠超成年人推薦量1800-2400千卡)。
?典型問題:高油、高鹽、高糖飲食刺激食欲,酒精(1克≈7千卡)進一步增加熱量負擔。[1]
圖源:Pixabay
2. 活動量驟減
傳統習俗以居家團聚為主,日均步行數常低于3000步(日常建議6000-10000步),熱量消耗減少約200-400千卡/日。
3. 生物鐘紊亂
熬夜守歲、作息不規律可導致皮質醇升高,促進脂肪囤積(尤其腹部),同時抑制瘦素分泌,加劇饑餓感。
【BMI:肥胖的“金標準”與局限性】
1. BMI的定義與分級(WHO標準)[2]
BMI(身體質量指數)=體重(kg)/身高2(m2)
- <18.5:體重過低
- 18.5-23.9:正常范圍
- 24-27.9:超重
- ≥28:肥胖
2. 春節后的BMI警戒線
研究顯示,春節期間平均增重0.5-2kg,BMI升高0.2-0.7。若BMI≥24,需警惕代謝綜合征風險(糖尿病、高血壓等發病率增加2-3倍)。
3. BMI的局限性
-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運動員可能被誤判為“超重”);
-未反映脂肪分布(腰圍>85cm(男)/80cm(女)提示內臟脂肪超標)。
圖源:pixabay
【科學減重四步法:從春節到日常】
第一步:目標設定
-短期:每周減重0.5-1kg(安全范圍);
-長期:3-6個月內降低BMI至24以下(超重者)或減少初始體重5%-10%(肥胖者)。[3]
第二步:飲食調控
-限能量平衡膳食:每日減少300-500千卡攝入(如替換1碗米飯為半碗,減少50g紅燒肉≈200千卡);
-高蛋白飲食:蛋白質占比20%-30%(雞蛋、魚蝦、豆類),增強飽腹感;
-低GI(血糖生成指數)食物:用燕麥、紅薯替代精米面,避免血糖劇烈波動(推薦GI<55)。[3]
第三步:運動干預
-有氧運動:每周5次快走/游泳/騎行(每次40分鐘,心率維持120-140次/分),消耗約200-300千卡/次;
-抗阻訓練:每周2次深蹲、俯臥撐(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礎代謝率5%-10%)。
圖源:pixabay
第四步:行為矯正
-聚餐策略:餐前喝200ml水,優先吃蔬菜(占餐盤1/2),避免連續飲酒超2天;
-自我監測:每日稱重(晨起空腹)、記錄飲食;
-心理調適:設置非食物獎勵(如達成目標后購買書籍),避免情緒性進食。
【警惕偽科學陷阱】
1.極端節食(如每日<800千卡):導致肌肉流失、基礎代謝率下降,反彈概率超80%;
2.減肥藥濫用:部分藥物含違禁成分(如西布曲明),可能引發心悸、肝腎損傷;
3.局部減脂神話:仰臥起坐無法定向消除腹部脂肪,需全身性減脂。
【專家建議】
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減重需遵循能量負平衡原則,并結合個體化方案(如代謝率檢測)。”若BMI≥28或合并慢性病,建議在臨床營養師指導下制定計劃。[3]
--春節的短暫歡聚不應成為健康的長期負擔。通過科學認知BMI、合理規劃飲食運動,我們既能享受節日溫暖,也能守護身體平衡。
參考文獻
1.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春節飲食行為調查(2022)
2. WHO. Obesity and overweight (2023)
3.中國超重/肥胖醫學營養治療指南(2021)
供稿單位:忠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作者:駱露云 忠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級統計師
審核專家:袁瑞華 忠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醫師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