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評估個人身體狀況時,身體質量指數(BMI)長期被廣泛應用。它通過體重與身高的關系來衡量身體狀況,是流行病學診斷肥胖癥的常見標準。然而,阿根廷營養學家安娜?卡佩萊蒂指出,**BMI 在個人健康評估方面存在顯著局限,未考量全身脂肪數量與分布等關鍵要素,這對健康有著直接影響。**運動員等肌肉量大的人群,按 BMI 測量可能被誤判為 “肥胖”,實則體脂較低。

鑒于 BMI 的不足,近年來腹圍作為一種更優測量指標的觀點日益受到關注。腹圍測量能更精準地反映內臟脂肪狀況,從而評估嚴重健康風險。

BMI:結果或與實際胖瘦不符 ------------------
BMI 更為大眾熟知,其計算簡便且易獲取,故而得到廣泛認可,世界衛生組織也曾將其作為肥胖判斷標準。但 BMI 僅依賴身高和體重,未考慮體脂、肌肉含量差異對結果的影響,導致結果有時與實際胖瘦不符。

例如健美愛好者,因肌肉重量大,BMI 可能偏高,甚至達超重或肥胖程度,此時需進一步計算體脂百分比判斷。還有一類特殊人群,看似瘦卻有大肚腩,內臟脂肪超標,BMI 可能將其誤判為體重正常或偏低,這類 “瘦瘦的高脂人群” 易被 BMI 遺漏。備戰冬奧會時,許多項目體能教練會在 BMI 測算基礎上增加體脂百分比測試,以更精準評估運動員身體狀況,幫助其降脂增肌、提升體能。

BRI:評估內臟脂肪的新指標 ------------------

隨著對健康評估研究的深入,身體圓度指數(BRI),即腹圍指數(ACI)應運而生。BRI 同時考慮腰圍和身高,能更清晰地反映腹部脂肪及相關死亡風險。

《美國醫學會雜志?網絡開放》期刊研究分析大量美國成年人數據發現,BRI 與全因死亡率呈 U 型關系,其水平過高或過低都會增加死亡風險。1999 - 2018 年,美國成年人平均 BRI 上升,反映出內臟肥胖情況加劇,研究人員認為該指數可作為無創篩查工具,助力早期干預高風險人群。

據《美國心臟協會雜志》周刊研究,腹圍大的人患心臟病風險大幅增加,即便 BMI 適中的 “大腹便便” 者,患病風險也顯著上升。中國無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健康促進部主任錢云的研究也表明,腹圍測量對心臟病、中風等肥胖相關疾病的預測更為準確。

那么,BRI 究竟是什么?

BRI 其實是一種新身體指標,可視為腰臀比升級版,通過身高和腰圍計算,用于評估內臟脂肪含量。

首都體育學院科技處副處長、運動科學與健康學院副教授黃興介紹**,與 BMI 相比,BRI 最大特點是不考慮體重而側重腰圍,能有效識別那些看似瘦實則內臟脂肪超標的人群,這是 BMI 的缺陷所在。**

**正確測量腹圍是準確評估健康風險的關鍵,專家建議在肋骨下緣與髖骨之間中點測量,而非傳統的 “裁縫腰圍” 測量法。一般而言,將腹圍控制在身高一半以內較為適宜,超出此比例,高血壓、2 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會顯著升高。**不過,目前 BRI 相關研究尚處于積累階段,正常值范圍尚未統一。

最后想告訴大家,BMI 和 BRI 都有自己的特點,它們的測試結果只是給我們提供一個參考哦,大家可不要因為某個指標不太理想就焦慮啦。我們要正確看待這些指標,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合理飲食、適量運動等,來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才是最重要的。

來源: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