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雪瑩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審核:楊 琳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主任醫師

每個家長都希望擁有一個“天使”寶寶,聽話、懂事、愛學習。

可是我們卻常常聽見這樣或那樣的抱怨:“孩子上課揪同桌頭發,又被班主任請去了!”“買了一堆橡皮,這又找不到了!”“給他買的玩具,都拆成零件了!”“做個作業拖拖拉拉,磨磨蹭蹭!”“補習班報了不少,成績卻總是墊底!”“跟他說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別的不行,大人說話就愛插嘴!”

這些孩子,往往被打上“不聽話、毛手毛腳……”的標簽,甚至被稱為“壞孩子、差生”。那么,他們真是不聽話嗎?真是壞孩子嗎?

其實,他們并不是壞孩子,而是生病了。不是感冒發燒,不是嘔吐腹瀉,而是患了一種被稱作“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疾病,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多動癥”。你也許覺得奇怪,怎么注意力不集中,動作多了也是“病”。其實和大家傳統觀念里的疾病不同,ADHD屬于發育行為疾病的范疇,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起病于童年期,影響可延續至成年。

顧名思義,ADHD的核心表現為注意缺陷、多動和沖動。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ADHD并不只在兒童期出現,可能影響終身。在不同年齡階段對個體的影響不同,可導致不同的功能損害。那么,我們如何早期發現孩子可能存在ADHD呢?下面的表格可以幫助大家識別。

通過以上了解了多動癥的相關知識后,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解決一下家長朋友們的常見問題。

問題1:孩子活動量大,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就是ADHD?

和成年人相比,孩子的確活動量比較大,常常聽家長說,我的孩子身上像安了一個永動機一樣,除了睡覺就是動來動去,這和孩子的腦發育及獲得外界知識的方法不同有關。有的孩子動作非常快,根本沒有安靜的時候,甚至在睡覺的時候也在床上翻滾。但活動多并不能診斷ADHD,其實這些孩子僅僅是活動量大,但對周圍環境的判斷能力正常,可以在家長和老師的引導下遵守規則,沒有學習方面的問題。

在注意力方面,我們也要關注孩子的年齡,因為不同年齡孩子專注力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年齡越小,專注力持續的時間就越短。這也是為什么在6歲后孩子上小學以后才開始進行課堂教育的原因之一。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正常情況下,小年齡段孩子專注力持續的時間吧!

1歲:2~3分鐘。

2~3歲:5~8分鐘。

3~4歲:8~10分鐘。

4~5歲:10~20分鐘。

問題2:聽說有藥物可以治療ADHD,能讓孩子“變乖變聰明”?

如果孩子被確診為ADHD,醫師會根據孩子的情況推薦治療方案,總的來說,治療原則是藥物治療結合社會心理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中樞興奮劑、中樞去甲腎上腺素調節藥物等,分階段治療,有效則繼續,無效則進入下一個階段。經過治療后,孩子的注意力缺陷、多動沖動癥狀得以改善,家長可能會感覺到孩子“變乖”“成績提高”等。但ADHD治療過程中需定期監測藥物不良反應,因為藥物可能對孩子的身高、體重、心血管、睡眠等方面造成一定影響,也有出現物質濫用、行為惡化等方面的問題,因此,不能把治療ADHD的藥物當作“聰明藥”隨意給孩子服用。

問題3:懷疑孩子有ADHD,應當在哪個科室就診?

如果您所在的地區有兒童發育行為疾病門診,請在這個科室就診。一般來說,正規醫院的小兒神經科、兒童保健科或小兒身心科都可以就診。

問題4: 除了藥物,還有什么方法治療呢?

社會心理治療是ADHD治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各種指南都有相應推薦。如認知行為療法是應用認知重建的方法糾正患兒歪曲的信念,并教導患兒改善行為的技能。父母訓練是應用行為治療原理和方法教給家長標準的行為技能,以榜樣作用和正確引導來矯正孩子不合理的行為。對于學齡前ADHD患兒或者有ADHD類似癥狀的兒童,父母培訓是推薦的主要干預方式。如果家庭本身存在缺陷或父母本身有精神障礙或婚姻問題,應該以家庭為整體進行系統地干預。在改善ADHD兒童與同伴的關系上,進行社交技能訓練可以教會他們與同伴相處的技能。

如果在醫院,醫生可能會給孩子進行腦電生物反饋治療、感覺統合訓練、認知訓練等,實現大腦與身體各種機能的聯系與協調,提高患者認知功能以進一步改善孩子的癥狀。

應該告訴老師孩子的疾病,并且盡量取得老師的幫助和配合。建立“家長-老師-醫生-患兒”治療聯盟,加強相互理解與溝通。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