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大文豪蘇軾將人生的起伏跌宕與月相的變幻多樣相對比,運用高超的藝術手法,表達出對人生無常的感慨。而從科學的角度審視,月相變化并不像人世情愁這般紛繁復雜,而是有規律可循的。
由于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隨月球繞地球運行而變化,在地球上看月球的角度不一樣,月球就有了各種圓缺的景觀,即各種月相的更迭。月球位于日、地之間的時間稱為“朔”,月球的暗半球朝向地球,我們看不到它;朔之后的一兩天,鐮刀狀的新月從西方的天空出現,凸面向著落日的方向;以后月球相對于太陽逐漸向東移動,亮的部分目益擴展,五六天以后成了半圓形,這時的月相稱為“上弦”;日落時月球在天體子午線附近,再經過7天,便到了滿月,稱為“望”;滿月以后,圓輪的西部日益虧缺,呈半圓形,稱為“下弦”。
月相變化圖
月食中出現的紅月亮
“日食”、“月食”是月球在運動過程中發生的正常現象。原理是在陽光照射下,月球和地球在背向太陽的方向都拖著一條影子,當月影掃過地面,便產生日食;而當月球鉆進地球的陰影里,就形成了月食。月食是因月球進入地球的本影而發生的。太陽光中只有波長較長的紅光會照射到地球本影中的月亮,因此人們會在月食時,觀測到紅色的月亮。日食必定發生在“朔日”,即陰歷初一,而月食必定出現于“望日”,即陰歷十五或十六。
來源/陳求發.探秘全月圖[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