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車是供消防部門用于滅火、輔助滅火或搶險救援的機動消防技術車輛,是人們與火災作斗爭的主力裝備。
在瓦特發明蒸汽機后不久,蒸汽機就被應用于消防。1929年,以蒸汽車機為動力的消防車在倫敦出現,美國等西方國家也相繼制造。
1863年,上海船運公司從美國購買了一臺蒸汽泵浦消防車。這是中國使用的第一輛機動消防車。
但是這種以煤為燃料的消防車很笨重,需要馬拉,使用很不方便。它在中國沒怎么發展起來,時間不長就被淘汰了。
1908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處從國外購進了3輛內燃機驅動汽車,它還是用蒸汽機驅動消防泵的消防車。
這種消防車與馬拉的蒸汽機消防車相比行駛速度快,機動性強,滅火威力大,深受消防界歡迎。
德國于1910年成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輛用內燃機既驅動汽車也驅動消防泵的消防車。它迅速地替代了依然用蒸汽機驅動消防泵的消防車。
到1916年上海租界的43輛消防車中,大部分是新一代的內燃機消防車。到1919年,上海公共租界淘汰了蒸汽消防車,將所屬消防隊的消防車全部換上了內燃機消防車。
1932年,上海震旦機器在無錫震旦分廠改裝出中國第一輛消防車。亨大滅火機器廠也在上世紀30年代開始制造消防車。
上海消防器材廠、明昌鐵工廠、普球消防實驗廠在民國時期也用外國雜牌汽車改裝消防車。
其中震旦廠改裝數量最多,但17年里也只制造了12輛。最少的企業只制造兩、三輛。在新中國建立前,我國的消防車制造還處于萌芽階段,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
新中國建立后,我國的消防車制造業開始興起。例如上海震旦鐵工廠制造的消防車。1949年年產2輛,1956年增加到年產9輛。北京、天津、廣州、青島、沈陽也出現了一些消防車制造企業。
這個時期改裝消防車的基本特點是采用國外的汽車底盤,按用戶的要求改裝。改裝出的消防車也是五花八門。
新中國建立初的10年里,全國共制造各類消防車約700輛。車型以敞開式為主,后期開始制造內座式消防車。
“文化大革命”期間,消防車制造深受其害,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不少消防企業停產或轉產。
1971年全國火災損失高達了3億多(高達和多留一個)元,比“文革”前3年損失(總和)還要多。
巨額損失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重視。1972年底,公安部又恢復了消防器材制造管理機構,絕大多數消防器材企業又轉了回來。
1974年,全國共有消防車5994輛,其中公安消防隊2355輛,企業專職消防隊2518輛。
1978年7月,公安部消防局恢復。1979年初,公安部恢復了中國消防器材公司。
1978年,北京、天津、哈爾濱、長春、寶雞、四川、上海和震旦8個消防器材廠被收歸為公安部直屬企業。
這期(這期間?)全國共有消防車制造企業16個,消防車產量大幅度增加。1977年至1989年,全國共制造消防車21016輛。
在消防車數量增長的同時,消防車的品種也發展較快。我國輕型消防車品種迅速增加。
中型消防車實現了更新換代。東風汽車底盤改裝的消防車和解放141消防車批量制造,完成了第二代中型消防車更換老解放系列消防車的歷史使命。
重型消防車也有較大發展。在羅曼系列消防車于八十年代初通過鑒定后,黃河系列、斯太爾系列消防車也于八十年代末開始量產。舉高消防車也有了新的發展。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消防車有了更大的發展。國內消防企業能制造超過100米的舉高消防車、機場消防車和多種消防機器人。
進口整車的市場份額逐年下降,在2010年,很多大城市的消防車國外整車還占70%,到2015年已下降到20%左右。
即使像北京這樣的城市,如今招標計劃基本上都是國產車,只有個別車型采用進口整車。
我國的消防車制造企業在過去的幾十年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與發達國家頂尖企業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首先,國內消防車市場,“僧多粥少”,難以形成產業規模效益。
目前國內有一定規模的消防制造企業20余家,加上未通過3c認證的改裝制造企業可達近50家。
平均每家年制造量100來臺,高度激烈的競爭,使企業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和在研發上大量投入。
缺乏合適的專用底盤,制約了消防車整體效能的發揮和使用壽命延長。受相關行業制約(這句話是不是和下一段關聯)。
消防車上一些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和關鍵部件還無法自行制造,需要進口。
我國已經是消防車制造的大國,但要成為世界上這領域的頂尖強國,我們還要做出很大的努力,有很長的路要走。
END
文|范強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