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傳染性病毒會導致嚴重的疾病、痛苦和死亡,造成全球衛生危機,而其化解則需要各國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和公眾的廣泛參與,精誠合作。為積極響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提出的“到2030年結束流行病”的全球倡議,各國科學中心和科技博物館積極策劃揭示微生物神秘世界和微生物學研究進展的展覽,使公眾關注微生物在人類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了解傳染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研究工作的進展。
如何以展覽、教育、培訓等多種方式,引起更多公眾對疫病防控的重視與參與,從而共同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倫敦科學博物館自主策劃的專題展覽“超級細菌:為我們的生命而戰”(圖1)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圖1:“超級細菌:為我們的生命而戰”專題展覽。
這一專題展覽以抗生素濫用為主題,通過微觀世界、人類社會、全球視野三個部分,向公眾生動形象地展示了“超級細菌”的發現和演變過程以及對人類的威脅,提升公眾對抗生素抗藥性的認識和理解,呼吁社會公眾在自身層面上采取行動、抗擊超級細菌。展覽策展者將展覽目標、內容與公眾需求相結合,注重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直擊公眾對“可怕又致命的超級細菌”這一熱議話題的關切點,并以一種科學、可信的方式給出最佳解決方案。該展覽于2017年11月26日至2019年3月中旬在倫敦科學博物館一層“明日世界”展廳展出,好評如潮。
倫敦科學博物館還將該展覽打包為巡回展覽,并一改傳統的“一站式”服務方式,開創了為當地觀眾量身定做展覽的國際合作全新模式。之前傳統的巡回展覽,出租方需提供完整的展覽,要預先設想承接場館的能力,提前對展覽進行個性化設計,以適應巡回展出過程中各場館的需求,這往往導致巡展收費昂貴,且會消耗大量資源,從而讓很多場館望而興嘆。另一方面,巡回展覽最初的內容和形式可能并不完全符合當地承接場館的需求和預期,他們會希望改變主題表達方式、展品布局、添加或刪去部分內容,或從整體上調整展覽。
倫敦科學博物館以全新的理念,將展覽資源數字化,通過網絡與承接場館共享,從而達到效率更高、成本更節約的目的;同時還便于承接場館吸收創新,進行展覽“本土化”改造。例如,該館與廣東科學中心合作,以中國本土的策展人、研究機構、大學和醫院提供的內容為藍本,通過增加一些本土展品、重新編寫展覽中涉及的案例、設計展覽說明牌、制定個性化教育活動方案、整合當地的教育資源、舉辦研討會等,從而使展覽內容更加豐富,展示形式更加生動,更符合中國公眾的需求和參觀習慣。
圖2:“超級細菌:為我們的生命而戰”巡展在廣東科學中心開幕。
圖3:“超級細菌:為我們的生命而戰”巡展在重慶科技館展出。
策展團隊還特地選取了6位不同領域的普通中國人(包括患者、醫生、設計師、護士、農戶、環境學家),以他們的視角來講述故事,帶領公眾深入了解社會各個領域如何聯合行動應對抗生素耐藥性的全球性威脅。這一中英聯合打造的展覽已于2019年7月4日至10月31日在廣東科學中心首展(圖2),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在重慶科技館展出(圖3),并將在未來兩年陸續在武漢、杭州等城市巡回展出。
據悉,“超級細菌:為我們的生命而戰”展覽同時還在俄羅斯、阿根廷、印度等國巡展。倫敦科學博物館與承接場館聯合策展的方式,促進了展品、專業技能和其他資源的分享,將國際與本土視角相結合,實現了科學傳播的本土化;同時也向公眾傳達了這樣的信念:在傳染性疾病面前,人類就是命運共同體,必須眾志成城,共同應對。
(第一作者系中國科技館科研管理部助理研究員,第二作者系中國科技館展覽教育中心科技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