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到一個新的環境或改變舊有的生活、工作習慣,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適應的。適應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煩躁心理。那么,在居家隔離的這段時間,我們該如何做才能避免產生焦慮和狂躁呢?

2020年新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席卷全國。為了避免病毒擴散,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全國各地都采取了“少出門”的居家隔離措施。

這次疫情的發生,有一句戲言稱:以前是人把動物關進籠子,如今人被動物關進了“籠子”。人總是要為行為負責的,惡行就要遭受惡果的懲罰。盡管我等大多數人都是無辜的,但這至少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要善待一切生靈!

我們知道動物被關進籠子里,它們一定會亂撞,希望打破藩籬、沖破牢籠。因為它們失去了應有的自由,被迫改變了最基本的生活習慣。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也是如此,突然不能出門或在家里辦公,都會感覺不適應,但又擔心出門遇有風險。為此,只好無奈地蝸居家中。

一個人到一個新的環境或改變舊有的生活、工作習慣,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適應的。適應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煩躁心理。如果這種改變的結果,是未知的或有更糟糕的可能,那么就會加重這種焦慮和煩躁的情緒。

一般情況,一個周以內都不會出現明顯的心理問題。超過10天或到半個月,根據個體的不同心理素質,就會產生程度不同的焦慮和狂躁。那么,在居家隔離的這段時間,我們該如何做才能避免產生焦慮和狂躁呢?

下面是我的建議——

人類的心理防御機能是多種多樣的,面臨危險帶來的恐懼第一想法是逃跑。但對有些危險的事情,逃跑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就如同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所以,我們的防御機能要科學還要理性。

正確認知 首先,我們要接受客觀事實,就是疫情的發生是客觀存在的;其次,要正確認識疫情對人類的影響:會導致死亡,但這只是少數,大多數都會治愈。

堅定信念 以我國現有的醫療條件,加之經歷過“非典”的經驗,有黨和各級政府的堅強領導,在人民群眾強有力的配合下,戰勝疫情只是時間問題。

心態樂觀 心理學上有一個“習得性無助效應”,說的是由于在早期感受到了無助感,一直下去形成了的一種錯誤認知:總認為自己不行,由此陷入深深的絕望中。這也是一種悲觀心理。抱有這樣的心態,就無法走出心靈的荒漠。如果換一種樂觀的心態,那就是完全相反的一種結果。所以,我們要樂觀,2020年的春天不會因為2019年的寒冷而遲到!

活動內容豐富 心理健康離不開身體健康。樂觀的心態、飽滿的情緒和健康的飲食、規律的作息,都有利于身心健康。居家這段時間,一定要把活動安排得豐富多彩:工作、讀書、看電影、做家務、網絡聊天一樣都不應該少。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直悶在家里,每隔三五天爭取到郊外空氣清新的地方舒展一下筋骨。

只要我們有正確的認知和樂觀的心態,就會擺脫“憋瘋”,早日走出疫情的陰霾。

居家隔離 正確認知和樂觀心態很重要

圖文簡介

在居家隔離的這段時間,我們該如何做才能避免產生焦慮和狂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