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本身便是奇跡。我們如何跟數百萬細菌戰斗?免疫系統是從哪里來的?怎樣面對免疫系統的天然缺陷?免疫系統損壞就無法重建嗎?病毒、細菌都在不斷演化,未來的抗藥性之戰應該怎么打?“提高免疫力”與“益生菌”都是消費陷阱么?
在《我們為什么還沒有死掉:免疫系統漫游指南》一書中,伊丹·本-巴拉克向我們展示了免疫系統是如何運作的,它是如何摧毀病原體的,我們為何會對某些致病體產生免疫;同時,探討了免疫系統的演化以及我們關注的抗生素與疫苗的功能,并展望了免疫的未來。他對一個復雜且重要的主題所做的深入淺出的記錄,實際上是帶領讀者展開了一次有趣的免疫系統漫游。以下內容選自該書“引言”部分。
當我們環顧四周,目力所及之處,皆潛伏著無數細菌,它們伺機侵入我們的身體,試圖從溫暖宜居的環境、可口的蛋白和豐富的能量來源里分一杯羹。由于肉眼無法看到這些微生物,我們也許會忽視它們,但是電視里的清潔劑廣告和新聞報道卻時刻提醒我們,在門把手上、超市手推車上、電腦鍵盤上、廚房的桌臺以及枕頭上,到處都有它們的身影——疾病離我們只有一步之遙。如果只聽倡導衛生人士的話,你也許會覺得,世界如此兇險,我們能活下來真是個奇跡呢。
沒錯,這的確是個奇跡。這個精彩絕倫、錯綜復雜但也會惹出麻煩的奇跡,就是免疫系統。本書說的就是它。我最喜歡免疫系統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不需要我們的關注也能正常工作。它在私底下悄悄地運行,像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清道夫,只有出亂子時才會引起你的關注。如果你真想知道養生的不二法門,答案就是:吃好,睡好,多運動,適度飲酒,不抽煙,不抽大麻,接種疫苗,不要太在乎干不干凈。
即使你一下子想不起來抗原和抗體的區別,記不清細胞因子有什么作用,你的身體仍然很清楚誰是誰、誰在做什么、要去哪里,也知道之前發生過什么,下一步又要做什么。如果你的身體不是非常精通免疫學,你可能早就死掉了。就這么簡單。
但是,我們為什么還沒死掉呢?任何開放性的問題往往都有不止一種答案。顯然,一種回答是,你還沒死掉是因為你沒有被行進中的列車撞到,或者沒有被紛飛的子彈擊中,等等。但是,這些回答偏離了本書的主旨。我關注的是疾病——畢竟,我們大多數人最終都會死于疾病——特別是傳染病;我的問題是,既然世界上有這么多可怕的疾病可能會降臨到我們身上,但我們大部分人不僅活著,而且還活得健健康康的,并沒有躺在病床上茍延殘喘。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當然,這個問題也可以從幾個層面來回答,本書的各個章節對此做了嘗試。縱觀全書,我希望這些回答能從免疫系統的角度,比較完整地呈現生命與環境的關系。
本書第一章給出的回答是,“我們還沒死掉,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免疫系統,你看,它有好幾層防線來抵御感染”。然后我會簡要地回顧一下免疫系統都有哪些組成要素,它們的工作機制是怎樣的。
第二章給出的回答是,“我們還沒死掉,是因為免疫系統從我們還是受精卵的那一刻起就開始緩慢地發育,在內部和外部各種刺激的輔助下,變成了今天的樣子”。母親對這個過程貢獻很大—等你讀完這一章,你會以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母嬰關系。
第三章的回答由此更進一步,從個體的層面拓展到物種演化的范疇。回答是:“我們還沒死掉,是因為我們的免疫系統已經演化了數億年,從我們的祖先還是一個小不點動物的時候開始,通過與周遭的(而且也在不斷演化的)環境進行互動,我們的免疫系統逐漸形成。”
第四章則采取了不同的視角來看待我們為生存和健康所做的斗爭,回答是:“我們還沒死掉,是因為人們在不斷探索疾病、健康和免疫的機制,而且不斷有新的發現,這使得人類可以控制疾病,降低死亡率。”
最后,作為尾聲,我會簡短地談談未來可能會出現的讓我們長生不老的技術。當然,前提是,我們能夠活到那一天。挺住!
《我們為什么還沒有死掉:免疫系統漫游指南》,[澳]伊丹·本-巴拉克著,傅賀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20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