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一月二十二日召開媒體見面會,同濟醫院呼吸科主任趙建平、感染科主任寧琴、急診科ICU主任李樹生,對媒體宣布:經過病毒序列比對分析,推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
雖然大多數人并沒有和蝙蝠正面接觸過,但它們確實是世界上分布最廣、進化最成功的哺乳動物類群之一。除南北極及大洋中過于偏遠的荒島外,地球上的各種陸地生態環境都有它們的影子。
蝙蝠很神奇,有些可以像貓頭鷹一樣在黑夜中看清東西。蝙蝠還有個別的動物沒有的特點,那就是什么都吃。
蝙蝠身上能攜帶超過100種病毒,包括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冠狀病毒、亨德拉病毒、狂犬病毒等,那為什么病毒總是偏愛蝙蝠呢?
病毒是一種靠入侵細胞為生的非細胞生物,而且很挑食,通常一種病毒只會入侵一類宿主。而動物、植物、細菌都會染上不同的病毒,即便同為動物,鳥類病毒很難傳染給其他哺乳動物(禽流感算特例)。
作為一種寄生生物,病毒的最佳生存策略是“傳染性強且致死率低”,這樣才能盡可能多地復制自己,畢竟宿主死了自己也只能坐以待斃。而蝙蝠的身體恰恰提供了病毒實現自己獨生的目標。
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有機會大范圍游蕩,就更有機會將病毒傳染到其他動物身上。蝙蝠是會變溫的,某些蝙蝠在休息時體溫可以保持在攝氏10度以下,而在飛行過程中體溫可以升到攝氏40度,相當于人類的發燒狀態。這種惡劣的體內溫度可以讓大部分病原體失去活性。另外,蝙蝠擁有哺乳動物中超強的核酸錯配修復系統,能夠修復自身細胞損傷。病毒一邊進攻,蝙蝠的肉體一邊重建,所以野外的蝙蝠很少病死。
蝙蝠能夠作為烈性病毒的宿主,跟其天然免疫系統DNA感受器 STING蛋白有關。蝙蝠STING基因S358位點突變導致干擾素激活減弱,從而避免過度的DNA-干擾素通路激活帶來的免疫損傷。有了這些能力,蝙蝠可以活到40歲,卻不像體型類似的老鼠只能活兩三年。
但是,蝙蝠的免疫系統并不能完全殺死病毒,為了適應細胞重建,蝙蝠的細胞核就要經常給細胞器下指令,讓它產生新的蛋白質,因此蝙蝠細胞里常常含有游離的基因片段。這讓很多病毒的DNA進入蝙蝠細胞后顯得見怪不怪,提供了一個潛伏的溫床。
不是蝙蝠本身故意要攜帶大量病毒,而是蝙蝠有能力做到多次“帶毒不死”,而其他動物染上一次病毒就死掉了,根本沒機會當傳染源。
蝙蝠在自然界的天敵不多,除了貓頭鷹和某些住在蝙蝠洞里的蛇之外,大部分動物想吃蝙蝠并不容易。可是萬萬沒想到,蝙蝠會被人類端上餐桌。值得注意的是,攜帶病毒較多的蝙蝠通常飛行能力較弱,更容易被人發現,所以將蝙蝠捕捉來作為食物,那些堅強的病毒才有機會感染人類。
很多人認為既然蝙蝠是有害的動物,會通過吸血來傳播病毒,那能不能像當初消滅血吸蟲的宿主釘螺那樣,將蝙蝠盡可能趕盡殺絕呢?當然不能!
實際上,962種蝙蝠中,只有3種是吸血的,而且人血并不是它們的主食,所以蝙蝠咬人并不是病毒爆發的主要原因。蝙蝠更多的是消滅那些真正吸人血的蚊蟲和農業害蟲,因此它們是重要的有益動物。很多蝙蝠還會傳播花粉,東南亞的榴蓮的唯一授粉者就是一種蝙蝠,其他植物,如桃、香蕉、龍舌蘭都要靠蝙蝠傳粉,還有很多水果需要通過吃水果的蝙蝠傳播種子。即便是吸血蝙蝠,它唾液中的抗凝血酶也是珍貴的藥材。
雖然蝙蝠容易傳播病毒,但并不是每只蝙蝠都攜帶多種病毒,以狂犬病毒為例,只有小于0.5%的蝙蝠攜帶,所以把蝙蝠進行種族滅絕也不科學。因此,保護蝙蝠,不把它們作為食物,其實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作者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