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舊迎新之際,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大多數人度過了史上最宅的春節。對于急性子的植物殺手而言,最磨脾性的事情莫過養花。于是,宅在家中百無聊賴的我,再次開啟了辣手摧花模式。
在童年記憶中,每逢新春佳節,家中歲朝清供的年花中,總少不了水仙。這種植物養得好,既祥瑞喜慶又雅致清新;養不好就酷似韭菜大蒜,不是披頭散發,就是東倒西歪。因此,有一半成功開花幾率,又好養護打理的水仙,就成了我的首選目標。凌波仙子還是自戀美男
說起水仙(Narcissus tazetta),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我們最常見的水仙,又名中國水仙。在中國,它不僅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更以花姿優雅、香氣芬芳躋身傳統十大名花之一。
近些年,有許多從歐洲遠道而來的水仙現身年宵花市場,它們以鮮艷華麗的花冠受到人們的喜愛。為了與中國水仙區分,園藝上習慣把國外的水仙稱為洋水仙。

荷蘭庫肯霍夫公園展示的洋水仙新品種。圖片:江南蝶衣

花朵更大、顏色更加豐富多變的洋水仙。圖片:江南蝶衣
或許你聽說過凌波仙子化作水仙的傳說,也對自戀美男變成水仙的故事有所耳聞。但是,你是否想過,神話傳說中的水仙也有性別之分呢?
在古希臘神話中,水仙是美男子的化身。俊美自戀的那耳喀索斯(Narcissus)拒絕了水澤女神厄科(Echo)的求愛,癡情的厄科傷心而死,化作飄蕩在山谷的回聲。復仇女神為了懲罰這個傲慢的美少年,就令他愛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顧影自憐的那耳喀索斯最終憔悴而死,在他死去的地方,生出了一株美麗的水仙花。
比起希臘神話中的自戀美男,中國人更傾向于把水仙視為女神。
在中國神話中,水仙大多是凌波仙子的化身。“得水能仙天與奇,寒香寂寞動冰肌。仙風道骨今誰有,淡掃蛾眉簪一枝。”僅需一碗清水些許石子,就能在寒風凜冽之際吐露芬芳。難怪在詩人的筆下,冰肌玉骨的水仙花被比作不染俗塵的凌波仙子。
熱鬧的水仙家族
其實,不管是中國水仙還是洋水仙,它們都是石蒜科水仙屬的多年生鱗莖植物。或許受到希臘神話的影響,現代生物分類學之父卡爾·林奈在描述水仙屬(Narcissus)植物時,選擇了自戀美男那耳喀索斯的名字為該屬命名。
作為著名的球根花卉,水仙屬植物在世界各地廣泛栽種。據世界植物名錄(The Plant List)統計,目前已接受的水仙屬植物共有830種之多。而經過長期的自然雜交與人工雜交選育,國際水仙花登錄在冊的品種更是多達3.2萬余種,而且每年還有新品種誕生。
由于水仙品種繁多、親緣關系復雜,為了便于區分,國際水仙花權威機構英國皇家園藝學會(The 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RHS)將水仙屬植物分為12大類。
水仙屬是個熱鬧的大家族,它的家族成員主要分布在中歐、地中海沿岸和北非地區。根據《中國植物志》的記載,我們常見的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 chinensis)是歐洲水仙的一個變種。
“水中仙子來何處,翠袖黃冠白玉英。”朱熹在詩中生動地描述了水仙的形態:翠綠的葉片、黃色的副花冠和白色的花被片。在水仙的學名中,種加詞tazetta意為小杯子,指的是水仙呈淺杯狀的副花冠。
與中國水仙不同,歐洲水仙的花冠更大且花色多變。
在中國,人們按照水仙花型的特征,將其分為單瓣和重瓣兩大類。單瓣水仙清新素雅,名為金盞銀臺;重瓣水仙繁復華麗,被稱為玉玲瓏。不過在我看來,與雍容華麗的玉玲瓏相比,風姿綽約的金盞銀臺更加符合凌波仙子的氣質。
中國水仙竟是舶來的
馨香淡雅、清絕出塵的水仙,自古以來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辛棄疾在《賀新郎·賦水仙》一詞中,發出了“恨當時、匆匆忘把,此仙題品”的感慨。而清代風流才子李漁甚至還把水仙比作生命。就連在窮困潦倒之際,他也不忘以“寧短一歲之壽,勿減一歲之花”來央求家人,典當首飾為其購買水仙。凌波仙子的魅力,由此可窺見一斑。

水仙蠟梅圖。圖片:仇英 / 臺北故宮博物院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盡管水仙又叫做中國水仙,其學名中的變種名chinensis也標志著它是中國特產,但實際上,中國水仙的老家卻遠在地中海和西亞地區。
根據《中國植物志》(Flora of China)英文版中的描述,水仙在1300年至1400年前被引入中國,而后在浙江、福建沿海島嶼自生,是一種外來歸化植物。
不過對于水仙進入中國的具體時間,學術界看法不一。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一書中有“?袛[nài dī],出拂林國(東羅馬帝國)”的記載。一些學者推測,水仙是在唐朝末年左右,通過商貿關系進入中國。
經過1000多年的人工栽培,我國東南沿海的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分別選育出漳州水仙、普陀水仙、崇明水仙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仙品種,并形成了成熟的水仙花產業。每到冬季,在各地的花卉市場上,我們都能看到一個個蒜頭般的熟悉身影。
水仙花怎么開,你說了算
中國有句歇后語,想必大家都聽過:水仙不開花——裝蒜,指人裝糊涂或裝腔作勢。由于未開花的水仙外形酷似大蒜,古人還給它起了“雅蒜”的別名。
在植物學上,我們將水仙的“大蒜頭”稱作鱗莖。鱗莖是一種地下變態莖,大多數鱗莖是球狀的,也被稱作“球根”。
養過水仙的人都知道,要把水仙養好,可是個技術活。每年春節前后,網上都會涌現出各種長相魔幻的水仙。經常有網友抱怨,養的水仙放飛自我,長成了濃密的韭菜大蒜。
不過,不管你的水仙長得多像韭菜大蒜,都要切記水仙有毒不可食用。
或許有人說,有綠色點綴不好么。可是,水仙有個不討喜的特性——非常容易徒長。當葉片長到一定高度,就變得垂頭喪氣,接著東倒西歪。于是,一些無法忍受的朋友,直接把瘋長的水仙剪成了禿頭。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水仙從“仙子”變成了“瘋子”呢?其實,背后的原因不外乎光線、溫度和濕度。
水仙是陽生植物,在缺乏光照的生長條件下,它體內的光敏色素就會調控莖葉伸長。如果將水仙置于弱光高溫、水分充足的環境中,很快就會變得莖葉細長,花葶過高,最后以東倒西歪的慘淡結局收場。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水仙徒長呢?不妨試試以下三個方法:
方法一:水仙雕刻
在種植條件不夠理想的情況下,既想讓水仙避免徒長,又想讓它順利開花,那么我們就需要“辣手摧花”了。
在我國,有項民間技藝叫做水仙雕刻,是用雕刻刀將部分鱗莖切除。或許你會問,用刀雕刻水仙,它還能活嗎?其實,雕刻過的水仙不僅可以實現矮化和提前開花,還能改變花葉的生長方向。

用水仙雕刻刀在根盤以上1厘米處橫切,切記不要切傷花芽。圖片:江南蝶衣
方法二:光溫控制
俗話說,三分切七分養。即便是雕刻過的水仙,也要給予充足的光照。如果遇到雨雪天,缺乏自然光照,也可以利用日光燈補光。
此外,水仙喜歡冷涼的氣候,相比暖氣十足的北方室內,在包郵區養水仙要輕松許多。夜晚0°C,白天15°C,是水仙生長最適合的溫度,而且晝夜溫差大也有利于水仙的花芽分化。

經過雕刻、補光、控溫,植物殺手養的水仙開花在即。圖片:江南蝶衣
方法三:化學調控
如果你對自己的種花水平仍沒信心,不妨試試矮壯素之類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矮壯素顧名思義,它能讓你的植物長得又矮又壯。用矮壯素浸泡過的水仙,或許能避免慘遭剃頭的命運。
掌握了以上的水仙種植方法,明年春節水仙花怎么開,就聽你的了。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6年第46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江南蝶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