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鋪天蓋地的肺炎新聞中,一則“用ECMO技術成功救治1新型肺炎患者”的新聞也上了熱搜。那么,大家熱議的ECMO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何為ECMO?
ECMO,音譯為“葉克膜”,不是一個叫葉克的人發明的蔬菜大棚薄膜,也和樹葉扯不上任何關系。ECMO的全名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也就是體外膜肺氧合。目前在國內,ECMO的應用還不算廣泛,但其實它所依賴的技術已經存在了60多年。
1953年吉本(Gibbon)醫生在心臟外科手術中實施了第一例體外循環,讓血液從靜脈繞過心臟和肺,在體外的一臺機器中進行氧合,變成富含氧氣的動脈血之后再回輸到大動脈中。這樣一來,就可以讓心臟暫時“歇工”、在心臟上實施手術了,同時也不會影響身體器官的供氧。而且,由于血液繞過了心肺,在實施手術時也能避免大量的出血。
體外循環技術使得心臟呼吸驟停的病人搶救成功的幾率得到了很大提升,所以大家都希望能將這種技術大量應用于搶救當中。但是當時的體外循環技術要進行開胸,需要手術室和體外循環機的支持,這種暫時性的心肺替代只能維持數小時。
隨著技術的改進,終于在1972年,希爾(Hill)醫生使用改進的體外循環技術治愈了一位年輕的呼吸衰竭患者,在這次治療中,體外循環維持了大約3天時間。這應該算是ECMO技術的第一次露面。從此,這項技術就開始蓬勃地發展,逐漸成為一種安全有效的臨時保命手段。

VA型(veno-arterial,靜脈-動脈)ECMO | wikipedia
ECMO如何工作?
看了ECMO的歷史,各位大概還是不知道這高端大氣的裝置是如何運作的。雖然這臺機器十分大,連著無數的管路,看起來特別復雜,但原理上還是很容易解釋的。
就像之前所說的體外循環一樣,這臺機器也是要把靜脈血引出體外,讓血液結合氧氣之后,再泵回動脈來完成工作的。但是ECMO通常不需要像心臟手術中使用的體外循環那樣進行開胸手術并在主動脈上插管。使用ECMO的患者,通常都會在大腿根部最粗的股靜脈內置入導管,把靜脈血引出,通過硅橡膠膜的氧合以及加溫等工序之后再泵回到另外一側的股動脈當中。
這樣一來,工作量減少了很多,而且由于不用把胸腔打開,ECMO可以持續使用的時間也大大延長。只要患者不出現感染、出血或者管路堵塞,就可以在嚴密地監控下持續使用。

ECMO設備 | wikipedia
那么ECMO適合什么樣的病人呢?可以說,它對心肺功能出現問題的危急重癥患者大多都適用。
兒童急性心衰?沒問題。ECMO會輔助心臟完成心臟的大部分工作,大大減輕心臟負荷,提供復蘇的機會。
心跳呼吸驟停?沒問題。ECMO會在輔助心臟的同時,保證身體組織器官,尤其是大腦的供氧,減少患者在復蘇過程中出現腦缺氧損傷甚至腦死亡的風險。
急性肺損傷?沒問題。ECMO可以完成肺臟的工作,在體外讓血液獲得氧氣。
心臟手術之后脫離體外循環困難?也沒問題。ECMO可以提供相應的輔助,幫助患者度過圍手術期。
ECMO并不完美
既然ECMO這么好,那我們是不是就可以突破生理限制,甚至借助它“再活五百年”了呢?現實也并沒有那么美好。
任何醫療技術都存在并發癥,有些很輕微,有些則十分嚴重甚至致命。在臨床中,ECMO應用的時間越長,并發癥出現的幾率就越高,危險性也會更高。
ECMO主要的并發癥有出血、血栓、感染、神經系統、肝腎功能損害等。為了防止血液在體外循環的管路中凝結,需要應用肝素抗凝。如果只是心臟手術中幾個小時的應用,風險還比較容易控制,然而如果像ECMO這樣長時間使用,患者發生出血的風險就會增加,嚴重時可能會出現顱內出血而致命。而在應用肝素的同時,由于凝血功能發生了各種變化,有時血液可能也會出現高凝狀態,從而出現血栓。如果血栓在重要臟器的血管中發生堵塞,就會導致器官壞死,嚴重的時候也可導致死亡。
此外,由于ECMO裝置直接與血液系統相連,即使再完善的殺菌消毒措施,也存在細菌通過管路進入血液引發感染的可能。而由于ECMO本身的工作機制,多數時候血液是平穩地,而不是像心臟泵血一樣有搏動性地回流到體內,這種血流動力學的變化可能會導致肝、腎、腦等重要器官的損害。另外,由于ECMO機器本身的技術限制,在罕見情況下可能出現機器故障、管道破裂等情況。
雖然理論上ECMO可以無限制地使用下去,但考慮到以上種種并發癥的風險,它依然只能作為一種短期的搶救措施。

ECMO | wikipedia
此次新型肺炎讓公眾對ECMO產生了興趣,但道聽途說的新聞也可能讓大家對這項技術產生誤解。ECMO對挽救危重患者功不可沒,但它并非萬能,并且也需要謹慎地評估和使用。
相信有一天,醫生和醫療技術人員可以想辦法發展出更完善的技術,讓ECMO可以持續更長的時間,給更多的患者生的希望。
作者:大侖丁
編輯:窗敲雨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