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randon Keim

譯者:李瓊

編輯:悲催的鉈寶寶

審稿:Yuki

 

“自然經歷消逝”(extinction of experience)是耶魯大學生態學博士,皇家昆蟲學會名譽研究員羅伯特·派爾(Robert M Pyle)提出的概念,用來描述 人們接觸自然的時間大量減少,以及在大自然中的體驗大幅度消失的情況 。 [1]

 

當孩子們花更多的時間呆在家里,盯著電腦或手機屏幕,聽著各種音樂,而不去戶外欣賞日出和聆聽鳥鳴時候,這些孩子們其實就是在經受著所謂的“自然經歷消逝”,他們與大自然的日常聯系也日漸斷開。

 

(人們接觸自然的時間大量減少,漸漸失去對自然的體驗|Pixabay)

 

失去與大自然的互動不僅會影響人的健康和幸福,而且還會阻礙人對環境的積極情緒、態度和行為。有更多接觸自然的經歷的人,尤其當這些經歷發生在孩童時期的人,更愿意保護環境??梢? 兒童對自然的體驗和經歷對自然保護很重要 [2]

 

人們一般認為,自然經歷消逝現象在城市及城郊的孩童中尤其普遍,因為這些孩子相比鄉村孩子更少接觸到自然。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哪里的兒童,更喜歡大自然?

 

 

生物學家斯蒂芬尼•舒特勒(Stephanie Schuttler)在美國東南部北卡羅萊納自然科學博物館工作,她和同事在《PeerJ》雜志上發表的文章中寫道:“很少有關于兒童對野生動植物態度的研究,尤其是針對跨城市化區域的兒童。”他們的研究發現, 不同城市化水平地區的兒童,對野生動植物的看待方式不論好壞都很相近

 

研究者共詢問了2759位北卡羅萊納州4-8年級的學生,其中居住在城郊的學生略多,其余學生來自于遠郊或者鄉村。問卷要求孩子們填寫他們最喜歡的以及他們認為可怕的動物,并且從20個本地物種和外來種中選擇他們最喜歡的5種哺乳動物,然后排序。

 

調查結果顯示, 孩子們最喜歡狗和貓 。其次是熊貓、兔子、狼、猴子和獅子。其中,除了兔子,其他動物都不是本土的,只能在屏幕上或者籠子里看到。本地物種基本上都是以負面方式上榜的;對當地動物比如臭鼬、山貓、郊狼和蝙蝠感到害怕的孩子遠比喜歡它們的孩子多。 學生們還對無脊椎動物、爬行類和魚類避之唯恐不及

 

(調查中,孩子們最喜歡狗和貓|Pixabay)

 

“作為保護生物學家,我們高興的是:很大一部分全球瀕危動物也是孩子們喜歡的動物”,舒特勒和同事們說,“但是我們同時也發現 大家對于當地物種知之甚少,并且抱有不太好的態度”

 

與研究人員的預期相反, 不論這些孩子住的地方,城市化水平如何,他們對待野生動物的態度都沒什么區別 。盡管鄉村的學生,尤其是狩獵的孩子,會對當地動物的喜愛更多一些,但態度也沒有很大的差異。“原先假定鄉村地區的孩子會更親近野生動植物,事實上他們與其他地區的孩子相比差別并不大”,研究者在文中寫道,“我們的研究結果意味著 ,也許并不僅僅是城市化讓孩子們的自然經歷消逝,更因為這些孩子們和大自然中的野生動植物的聯結斷開了 。”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研究只涉及了一個州的學生,其中城郊和遠郊的學生遠比鄉村的學生多。研究人員表示,未來應該繼續在更大和更多樣性的樣本中研究這些問題。話雖如此,他們現有的發現還是能夠提供一些啟示。

 

積極引導,讓孩子不再遠離自然

 

 

或許也不能簡單認為,鄉村孩子與當地野生動植物的接觸就能轉化為對它們的好感。此外,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鄉村孩子在戶外待的時間比過去的幾代人要少,有可能他們一開始就沒有過多接觸野生動植物。

 

舒特勒及其同事認為,和當地物種和常見物種有關的教育和娛樂節目很重要。僅僅讓孩子們能注意到上學路上的動植物,就是很大的進步了,并且公眾科普節目也能幫助孩子們親近大自然和野生生物。

 

研究人員說,這些措施對于鄉村和城市兒童都適用,并且急需實施。“人們傾向于關心和投資他們了解的事物,孩子們是生物保護的潛在支持者。由于孩子們和野生動植物的脫節情況比我們預想的要嚴重,保護生物學家們能采取的關鍵行動,就是 積極引導孩子們親近大自然 。”

 

(引導孩子們親近大自然,可以緩解孩子們和野生動植物脫節的情況|Pixabay)

 排版:凝音 題圖來源:anthropocenemagazine.org 原文鏈接: http://www.anthropocenemagazine.org/2019/09/country-kids-city-kids-wildlife/ (本文由 storythings 供稿)

 

鄉村長大的孩子,就更喜歡大自然嗎?

圖文簡介

人們一般認為,自然經歷消逝現象在城市及城郊的孩童中尤其普遍,因為這些孩子相比鄉村孩子更少接觸到自然。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