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我是科學家”將舉辦第十七期活動
“善良的力量”

朱廷劭視頻采訪: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朱廷劭 很喜歡一句話:“這個長久在遠處注視著樹洞的群體,發出了柔和的光芒。”這句話來自《冰點周刊》的報道。
樹洞,此處特指微博用戶“走飯”的置頂微博:“我有抑郁癥,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此后至今,無數人來這條微博的評論中傾訴那些隱秘的煩惱或無助。

(很多人悄悄離開,沒有人察覺 | pixabay)
這些評論引起了朱廷劭的關注。他和同仁們希望 借用人工智能的語義識別,找出那些有自殺傾向的人,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對他們進行專業的心理干預。 但這并不容易。
通常,那些透露自殺傾向的社交媒體用戶,和一般用戶相比,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和人的互動更少,更關注自我,在情緒上有更多負面表達,非常抑郁、焦慮,表達內容和死亡、宗教相關更多,和工作相關的更少。

(他們很少與別人互動 | pixabay)
“但是,人工智能有時會‘誤判’。比如,‘整理遺物是我最快樂的時光’,同時出現了‘遺物’和‘快樂’,人工智能不一定能精準識別,所以,需要大量的人工來識別十幾萬條的信息。”也有時候,可能是時間上遲到了一步,收到對方親屬回復的私信,說人已經走了。甚至,有時候,被挽留的人第二次出現了自殺傾向,就會走得更隱秘而決絕。這種無力感,有時會反過來影響到志愿者團隊的情緒。
比起“心理學者”這個身份,朱廷劭更像一位計算機系的研究者。“我是純計算機出身的,本碩博都是計算機,博士的時候有一段做推薦系統,想通過行為的分析了解人的意圖,這就和心理學有關了。后來我就想:有沒有可能,了解用戶的心理特點?慢慢做下去,就心甘情愿留在了心理所。現在主要從事一些計算機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研究,想利用計算機技術在心理學的研究和應用上,推動基層心理學領域的工作。”

(計算機與人文關懷結合 | pixabay)
他的研究工作有不同的角度。比如,從音調、音色或遲緩程度,判斷抑郁癥,或者,從文言文語料庫中探索“個體主義”的趨勢變化,又或者, “我們一般認為,計算機都是冷冰冰的,冷酷、沒有感覺。但其實,把這個冷冰冰的技術和人文結合在一起,也可以產生一些幫助,或者溫度,把人更好的聯結在一起,機器也可以以更好的方式或更人性化的方式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來。”
9月14號,歡迎來A33劇場,聽朱廷劭老師聊聊計算機和心理學以及人性結合的故事。

9月14日下午14:00-16:30
北京 · A33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