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戰場環境瞬息萬變,通信系統對戰爭走向具有重要影響。與現有通信系統相比,5G通信技術在傳輸速率和穩定性方面有質的飛躍,可以輕松滿足未來戰場的通信需求。那么,從古至今,戰場通信發生了哪些變化和升級?通信又是如何左右戰爭走向的呢?《軍事科技前沿》推出“通信改變戰爭”系列文章進行深度解讀。
自海灣戰爭中美國三軍上演了“擊實避虛”,如手術刀一般瓦解伊軍防御的操作之后,即便是再遲鈍的觀察家也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曾經只能在科幻小說中才能看見的“戰場單向透明”已經成為現實,而同樣毋庸置疑的是,正是高度現代化的C3I(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系統,才能把分散作戰的美軍約束在精確而一致的命令之下,點散伊拉克人的命門。
至此,通信技術再度脫穎而出,成了指數增強戰爭機器的新籌碼……
星光閃耀,指引前路:愈演愈烈的導航通信戰爭
圖為第一次海灣戰爭中于沙漠集結,準備低空突襲的AH-64機群,這種手段對通信導航技術有極高要求,(來源:DMN)
幾乎就在海灣戰爭開幕之前,美國空軍就完成了第一個GPS星座(共8顆標準衛星,涵蓋其它原型衛星)的建設,使得GPS系統這一當時集航天、通信、定位、授時技術的桂冠立刻在海灣戰爭中展現了它的巨大威力。
確切的說,由于GPS導航系統的出現,諸如直升機部隊不著陸,不設導航點,隨意設定路徑長驅直入的“蛙跳作戰”成為可能;空軍戰機更能迅速標定陸上友軍的位置,在確定自身位置的前提下做到完全避免誤傷,確保所有的炸彈都落到敵軍腦袋上……
當然,GPS導航系統本身的工作原理,也可以等價為地面同衛星的“四次通信”:依靠著和不同位置的四顆衛星進行無線電通信,地面終端能通過信號的傳輸時間來確定距離,最終確定自身的地理坐標。
也正因為如此,在海灣戰爭中依靠著GPS受益頗多的美軍,在戰后迅速建立起了“導航戰”這個概念,希冀在戰場上能持久有效地運用GPS導航系統,并阻止敵軍使用類似系統,以建立優勢。
但事與愿違,美國自身卻成為了“導航戰”的第一個明確受害者:絕密的RQ-170“哨兵”隱身偵察無人機就是被伊朗的“地面偽星座”瞞騙得暈頭轉向,最終降落在伊朗境內的機場,“送貨上門”——這一戰例無疑也向世人表明,談通信戰領域的絕對優勢還為時尚早,任何技術手段都有被瞬間翻盤的可能。
天平正在傾斜:促成透明戰場誕生的寬帶通信衛星
圖為體型巨大的ViaSAT-2寬帶通信衛星,單顆衛星可覆蓋北美地區,傳輸帶寬達到300Gbps。(來源:ViaSAT)
作為當下傳統通信衛星的最尖端成果,“寬帶衛星上網”其實早已不是什么新聞:各航空公司在跨洋班機上普遍提供收費的寬帶上網服務,10Mbps的帶寬隨處可見,裝備新型天線的機型甚至能提供“百兆寬帶”。
當然,這種為商業客戶提供良好體驗的服務,也同樣能極大提升武裝力量的戰斗力,甚至做到真正的“透明戰場”——只要帶寬夠大,延遲夠低,哪怕是游戲愛好者都能在家里操控致命的察打一體無人機,在獲取充足情報的同時,把死亡傾瀉到敵人的頭頂上,而落后者甚至將面對所謂“單方面的屠殺”。
當然,這一幕來得將不會太遲:美國空軍已經在其C-17戰略運輸機上部署了“噴氣沖擊波”天線,使得每架運輸機都能獲得全球50Mbps的高速上網功能,此舉至少能使得乘坐該機的部隊在到達戰場前就獲得充足情報,省卻了現場展開作戰會議所需的時間。
知者,戰無不勝:5G通信不是終點
圖為操作平板電腦的美軍士兵,傳輸速度始終是戰場通信的難題之一。(來源:TechRadar)
相較于已有的4G通信,5G通信從紙面上看就是單純比較“快”。但從最為前沿的軍用技術層面來看,“快”就是能夠一招鮮,吃遍天:從陸軍基層旋翼無人機所需要的“實時傳輸高清視頻”,再到單兵可穿戴識別設備的“組網和實時視覺信息共享”,都需要具備強悍數據傳輸能力的通信技術來“輔佐”,才有可能完全實現。
而可以肯定的是,圍繞著這些產生巨大戰爭優勢的5G通信基站,以及看不見的通信協議,各國之間或明或暗的拉鋸爭奪不會結束——當然,一切還是老規矩:勝者全拿,敗者退場。
出品:科普中國
策劃:趙清建
作者:旋鈕工作室
監制:光明網軍事科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