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崔永杰
策劃:趙清建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網友提問:航母上生活用的淡水是哪來的?
專家解答:
在茫茫的大海上,人類想要長時間航行,最重要的一定是淡水。沒有淡水哪怕軍艦再是船堅炮利,也不會有任何戰斗力。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在饑餓狀態下的生命極限最多7天。而滴水未沾的話3天面臨死亡。那么想要維持航母的正常運行,除了數千人的生活用水,航母自身也是耗淡水量巨大。航母使用的蒸汽彈射器也是淡水消耗大戶。動輒要巡游幾個月甚至大半年航母,淡水從哪兒來?
無論古今,無外乎兩種渠道。1.淡水供給貯藏。2.艦船設備自產淡水。
說到淡水貯藏,通常除了出行前陸地上的物資上艦外,綜合補給艦也是伴隨航母、驅逐艦、護衛艦在遠航及作戰海域補充燃料、淡水、食品、彈藥等消耗物資,非常重要的補充來源。對擴大艦艇的作戰半徑,延長作戰時間,至關重要。因此各國海軍在發展作戰艦艇的同時,都投入了較大力量發展綜合補給艦。
艦船設備自產淡水是保障艦船遠航的關鍵。以英國皇家海軍的“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為例,“女王”號航母的設計指標是其在海上的自持力為9個月,航母上的日常工作人員、艦載機飛行維護人員大致1600人。為保障足夠的淡水供應,該艦耗資100萬英鎊,裝備了反滲透海水處理系統,該系統的原理是將海水負壓,使其中小分子的水分通過膜過濾成淡水,而大分子的鹽顆粒就被留在膜的另一端。這種方法清潔低耗,但相對效率不高。“女王”號的海水淡化每天可生產540噸淡水,足以保障航母上的日常使用。
除了反滲透膜法,目前世界上主流的海水淡化技術還有低壓蒸餾法,就是直接引進海水進行加熱蒸餾,然后冷凝出可以直接飲用的淡水。這種方法可以迅速凈化出大量的淡水,但運用能源來加熱蒸餾管耗能巨大,所以除了航母外的其它艦船運用相對少一些。
遼寧號航空母艦(圖片來自網絡)
崔永杰:海洋軍事科普專家,就職于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4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國內外海軍艦艇,潛艇與作戰飛機的高精度數字模型仿真與隱身性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應用于雷達和導彈等裝備對目標的識別,跟蹤與鎖定,艦船與飛機等航行器的隱身性優化設計等領域。